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初探——以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初探 ——以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吴忠琼

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清远 511800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招收学生有盲、聋、培智、脑瘫、自闭症等多种障碍类型。特殊教育学生家庭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因残致贫的家庭比较多、父母文化素质层差不齐,留守、单亲家庭多,部分家庭甚至是一家两个、三个孩子入读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特殊学生的家庭教育都有不一样的问题出现,如何解决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提高家校合作能力,达到教育共识,共同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能够学会生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家庭教育


一、引言

特殊学生,是指与正常学生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学生。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学生专指残疾学生,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学生。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

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公益一类学校,目前面向清远全市招收适龄阶段的特殊教育学生,教育类型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校学生412人,其中听力障碍学生169人,智力障碍学生228人,视力障学生15人,学生年龄7-24岁。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主要招收听力(语言)障碍、视力障碍适龄儿童,高中阶段主要招收听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脑瘫等初中毕业的残疾学生。

特殊学生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情况、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招收的学生类型多,年龄跨度大,幅员面积广,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复杂,导致家校沟通难度大,家庭教育指导苦难重重。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无经济条件投入子女教育。

从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中可以看出,全校8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有超过1/3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全校有100多个学生家庭是精准扶贫对象。由于地处偏远的粤北山区,父辈都是靠种田养家已经难以维持全家生计,导致青年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挣钱维持家庭生存,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从而不得已将子女寄放在亲戚家或由孩子祖辈照看,甚至有的直接被家人遗弃。长期与父母分离,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各类型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出现。如听力残疾学生偷东西、打架、校园欺凌、早恋……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技能问题、社交问题、青春期的问题等等。

  1. 家庭成员组成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的不完整。

有很多家庭由于出生了残疾的子女,导致父母不能接受他人的“另类”眼光、特殊孩子教育康复训练的经济支出等,在精神、经济等方面不能承受而导致离异或者父母一方的出走,使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也导致家庭的其他成员将家庭的不幸归结于特殊孩子身上,在家庭中被其他成员忽视甚至是埋怨乃至仇视。特殊孩子长期处于一个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无法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

  1. 家庭沟通交流障碍,无法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有的家庭因为父母是残疾人,出生的子女也是残疾儿童,甚至有些家庭出生的几个子女都是残疾人。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是聋人,身体里携带有致聋基因导致出生的儿女都是聋人。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没有语言能力,日常交流只能依靠肢体动作或者手语进行,很难完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中一方或是双方都是智力低下的残疾人,导致出生的子女也是智力低下的残疾人,双方没有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父母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本无法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1. 父母或抚养人(监护人)文化素质不高,难以达到家庭教育目的。

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不到10%,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比较多,还有小学都未毕业的家长,甚至有的家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文化素质低下的家长对特殊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没科学的理论依据,大部分家长对特殊学生是“放任”的态度。部分对特殊学生有期待的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够,没有专业的特殊教育的文化支持,在教育特殊子女的过程中感觉到力不从心,他们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促使他们慢慢放弃了子女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1. 父母或抚养人(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无法达到教育目的

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才能得到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使特殊学生更好地成长。然而,很多特殊学生的家长因为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正确,不单教育不好孩子,反而使特殊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因为家里出生一个残疾孩子而其他孩子是正常孩子而对家里的特殊孩子有强烈的内疚心理,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容易对孩子过分溺爱、千依百顺。

在听力残疾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电子产品一部接一部的换,导致孩子自私、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他人、共情能力低、不懂得分享与合作。有的学生养成了孩子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他人交流等问题,家长全方位保护孩子安全的做法反而削弱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表面上看,它使孩子在身体上暂时的免于受伤害,实质上却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过分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进而限制了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变成了“巨婴”。

在智力残疾孩子的家庭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出于对残障孩子的愧疚,有的是嫌弃心理,于是遇到事情家长自己大包大揽,或者对学生放任自流。代替孩子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如穿衣服、穿鞋袜、如厕后擦屁股等都由家长代替孩子完成,使孩子的生活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升,从而更难融入生活,适应生活。有的家长过多关注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行为对智力残疾孩子的重要性。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困难的情况下,长大后很难融入社会。

有些家长不了解特殊孩子发展的规律,对特殊孩子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抱有的期望值太高,当现实情况达不到期望值时,家长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耐心;还有些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缺陷”,整个家庭教育都围绕着如何进行缺陷补偿,却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自闭症孩子的绘画、音乐等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的调节情绪行为。 

三、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如此多的家庭家庭教育问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尤其是家校沟通中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解决家校协作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加强家长特教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家长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和家庭教育理念培训等对家长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引导。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子女的发展规律及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客观的、实事求是地提出实施可行的目标。

1.面对听力残疾的学生家庭,引导家长在关注孩子文化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情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发展。

2.面对智力障碍学生家庭,引导家长正确的看待孩子的缺陷,端正自己的心理态度,对孩子不要忽视也不能溺爱。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提高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最大程度上使孩子能适应生活,融入生活,最终融入社会。

3.按照不同年龄段、不同残疾类型分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使家长客观、正确的看待残疾学生的能力、行为等情况,从而更好地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二)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解决残疾人家庭教育问题

各级部门及学校及成立贫困学生帮扶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家庭解决孩子的教育支出,缓解家庭经济情况,促使家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1.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资助,减轻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促使残疾学生家长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家庭教育。

2.妇联、残联、民政等部门联合出击,帮助有残疾学生的家庭“赋能”,促进其改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员能够正确的看待家庭里的残疾孩子,让残疾孩子拥有正常的家庭氛围得到合理的家庭教育。

(三)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共识。

成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委员会成员发挥纽带作用,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形成一条良好沟通的纽带,将学校及家长们无障碍的串联起来。向学校反映家长们所关心的学校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中比较集中需要的家庭教育问题;向家长反馈学校所开展的相教学活动,对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与学校一起共同讨论解决,达到家校教育共识,使学生能够学会生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结语: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各种策略的尝试,利用家校沟通合作,社会各界携手共同解决棘手的问题。如特殊学生遭受家暴、被遗弃等情况,通过妇联、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终于等得到妥善解决,保护了未成年残疾学生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关颖,晏红.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教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2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