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策略——以主题活动《热闹的端午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3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策略——以主题活动《热闹的端午节》为例

李蕊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是研究实践活动链中的起始课。一节成功的开题课,对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且在活动中保持兴趣和热情,在团队中合理有效地分工合作,从而达成活动的预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与学习所得,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中把握好选题的真实性、情境的有趣性、思维的广度性、表述的巧妙性、任务的细化性这五项指导策略,就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


【关键词】 开题课 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就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提炼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然后各组学生围绕活动大主题进行分解,从而生成很多个活动小主题,进而组建活动小组,并初步明确活动的任务,确立小组分工安排,初拟活动方案的一种起始课。一节成功的开题课,对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且在活动中保持兴趣和热情,在团队中合理有效地分工合作,从而达成活动的预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结合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来谈谈开题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的五项指导策略。

一、选取生活素材,求真实

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并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回忆自己的生活,唤醒记忆中的情绪体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才能确保学生在后续的“问题头脑风暴”和提炼过程中有充足的内容和课题可以呈现。

案例:《热闹的端午节》大主题的确定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节日,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到这一佳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包粽子、划龙舟、煮蛋等,学生看在眼里,跃跃欲试。见此情景,何不来个顺水推舟,让学生深究一回,于是就将《热闹的端午节》作为本次活动的大主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并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扩展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学生生活,发现蕴藏在学生生活中丰富的问题,并从这些来自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出发,去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课程成为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这样才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满意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趣激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学习新知识。”充满趣味的导入,能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同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只有学生对开展的主题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我们一般会采用创设情境法,譬如:通过图片(实物)欣赏、谈话、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合理运用课件和视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水平有限,适当运用课件和视频的直观性、客观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热闹的端午节》大主题的引入

第一次,没有运用课件,单从学生的生活小事说起,延及端午节。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编蛋袋。可想再让学生说说端午的其他习俗,他们似乎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学生的生活积累毕竟有限,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这时候,需要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扩宽生活知识面,丰富积累,想必他们的兴趣会更加高涨。

第二次,合理运用了图片、视频和音频,播放温州童谣《十二月令》导入:“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杆做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谣一播放,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趣,纷纷从中找出了不同月份的不同节日的不同习俗。接着,出示六七张端午节习俗、活动的图片,加上一个龙舟竞渡的视频,质疑学生这些活动都是在哪个节日有的,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是端午节。于是就将本次活动的大主题聚焦为“热闹的端午节”。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回想起龙舟竞渡、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等各种活动场面、形形色色的风俗习惯,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才会找到研究的方向。同时,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回忆自己过端午的场景,通过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呈现,能使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供了资源。

(二)适当运用抢答、竞猜、过关等形式。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开题课中运用抢答、竞猜、过关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好胜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第三次,借班上《热闹的端午节》时,教师设计了“知识大闯关”环节,给出5道题目让学生抢答,学生也非常投入。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还要看

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激发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是使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重要手段。

当然,要想成功唤想学生的体验,教师课前要适当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尽可能对相关问题了解得更多、更全些。提出让学生交流的问题,自己先要想一想,看能从哪些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特别是对学生交流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做些预设,才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三、采用思维导图,拓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开题课中,这种主体性就体现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和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上。当一个大主题被挖掘出来后,就要给学生创设条件,提供孕育问题意识的空间,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矛盾,激起对研究主题的探究兴趣。常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通常会问:“对于……,你想研究什么问题?”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内成员商议好要提的两三个问题,且写到教师下发的问题卡上,再贴到黑板上,便于梳理、合并、归类。

案例:《热闹的端午节》问题梳理

各小组将围绕端午所提的问题排列在黑板上,并标好序号,继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归类与整理。梳理后,会得到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这些问题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所涉及的面比较窄,这跟学生的生活见识、生活经验积累有极大的关系。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于是,就对学生进行“问题头脑风暴”,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且能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用图表表现出来。

至此,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边梳理学生的问题,边随机将问题中的“关键词”板书在思维导图中。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出了更多其他方面的问题。由端午节这个话题想到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食俗、过节方式、相关故事等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又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由粽子,学生想到了它的种类、形状、包法、用料、口味、销量等。如下图:

Shape1

由来

Shape2

屈原的故事


Shape5Shape4Shape3

雄黄酒

历史


Shape9Shape8Shape6Shape7

种类


Shape11Shape10Shape14Shape12Shape13

热闹的端午节

食俗

诗词


Shape18Shape17Shape15Shape16Shape19Shape20

包法


Shape25Shape23Shape24Shape21Shape22

习俗

谚语

……

粽子



Shape26Shape27Shape28Shape35Shape29Shape30Shape33Shape34Shape32Shape31Shape36

编蛋袋

各地差异

划龙舟

竞渡

制作


Shape38Shape37

销量比较



Shape40Shape39

用料


Shape41

历史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由端午节引发的问题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有效地打开了学生思维,进行简单又极其有效的思维训练。


四、 转换表述方式,变课题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提出了各类问题,但活动小主题的表

述不能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形式呈现,要将其转变成陈述式的方式加以表现,需将问题转变成课题(活动小主题)。怎么变呢?教师提供转化的方式“关于 的调查研究”、“关于 的研究”供学生使用,并做示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变课题的方法。

案例:《热闹的端午节》问题变课题

教师呈现转变的方式,并选取思维导图中的一个小问题示范转变。如:“端午节有哪些由来?”可以将其转变成“关于端午节由来的研究”。随即,学生就完成了一个个小课题的表述:

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调查研究

关于端午诗词歌赋的调查研究

关于端午粽子种类的调查

关于粽子制作的调查研究

关于各类粽子销量比较的研究

……

这种表述方法是以主要活动为主题名称的。这种主题表述的方法不仅清晰地说明了主题活动的对象,也说明了主题活动的主要方式,如研究、调查、设计与制作等。当然,这种表述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的表述方法可以是不同的。


五、细化活动任务,便操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越是细微、详细的任务,学生越能出色地完成。在形成了各类活动小主题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组建成了新的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需做好分工,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活动。既然分工,那就得清楚要做些什么事情,于是组织各组学生根据认领的活动小主题开始设想要做的事情。采取“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书写任务,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自己本小组的任务,群策群力,然后将自己小组能想到的所有任务都写在活动单上。

“热闹的端午节”筹备任务单

我们是 小组

我们要开展的任务是:

1.

;2.

3. ;4.

5. ;6.

7. ;8.

写好后,师生共同探讨活动任务的可行性、全面性和有序性。在一个小组交流完活动任务后,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活动任务更全面,不会有所遗漏。不仅如此,我们还对一些活动任务进行细化,操作起来更方便、有效。

案例:《热闹的端午节》细化任务

学生在交流时所预想的任务都比较粗线条。如“粽子制作组”他们想到要“采访包粽子能手”(奶奶辈、粽店老板),可怎么采访呢?什么时候采访呢?采访要做什么准备呢?这一系列的活动任务也是孩子们要考虑的。这时,教师就可举例提出,“采访包粽子能手”这一任务需继续细化:预约采访时间、预约采访地点、做好采访准备、设计采访问题、做好采访记录等。引导学生将活动任务细化,逐一完善,从而培养孩子考虑问题的深入性、全面性。

当然,细化的指导不仅于此,在各组比较全面地梳理好活动任务后,引导孩子们根据任务开展的先后顺序给它们排序,哪些事情先做,哪些事情后做,从而根据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有条理地安排任务。

这样细化后的活动任务更便于孩子的分工,更利于活动的顺畅,为下面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调查采访等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高效实施,开题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教师要把握好这五项指导策略,从而扎实、灵动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的指导,促使开题课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培植学生的研究能力,成为打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建东.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中的应用.新课程(教研版), [J] 2011,8

[3]张建芳.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选题指导课教学策略.网络时代—新课程实践, [J]2008, 3

[4]乐素芬.从开题到活动主题:开题课指导要义略谈. [J]2013,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