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高校教育合作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高校教育合作探索与实践

李丹

吉林外国语大学

摘要:为将外语人才培养满足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动态与方向,聚焦中外高校教育合作路径,这是大势所趋,是恰逢其时。本文基于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及合作趋势,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方向,提出应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共建语言“金课”,同时关注语言“金课”的建课原则及其教学原则。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俄高校;教育合作;语言“金课”

1.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特别是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外语教育要在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吴岩,2019)。“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新的发展起点,蕴藏着可期的合作前景。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中的核心国,被赋予了俄罗斯新的地缘政治意义,加之俄罗斯教育历史悠久,这无疑为两国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搜索的结果为:学术期刊42篇,学位论文10篇,会议报告1篇,报纸1篇,共计59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至2014年有关此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应运而生。学者们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俄教育国际合作所蕴藏的历史机遇,切实有效推进两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能有效提升两国高等教育水平,而且将成为民心相通、文化融合制胜的关键。

2. 中俄合力打造语言“金课”的时代需求

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国家战略培育英才,承担文化输出之责。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张绍杰,2015;胡文仲,2014;文秋芳,2014;仲伟合,2014)。这符合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培养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具有过硬的外语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恰当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

对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新的发展起点,蕴藏着更加开放和切实可行的历史机遇。然而,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困扰,对于两国高校教育国际合作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在“危”中寻“安”,这是每一所高校都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双方需要整合优势教学资源,组建团队,取长补短,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在线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地关注与探讨。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才能有效清除 “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两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阻碍。为此,中俄两国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科学提升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的育人目标。语言课是中外高校教育合作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结合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路径下,与外方共同打造语言“金课”,全力探索符合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语言“金课”,助力学生国际能力培养。

3. 语言“金课”“构建的实践策略

新冠疫情不仅是一次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也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走向带来重大影响。探析当前中俄高校教育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共同挑战,探寻所蕴藏的问题及挑战后面的深层机制,认清新的历史背景下中俄高校教育合作所担当的历史角色。

3.1 语言“金课”的内涵

以“新文科”为研究背景,在加大引进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同时,对标外方合作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外语人才培养需求的语言课程体系,添加中国本土元素,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无论是线上的学习资源,还是线下课程,都以真实语言情境建构为重要教学原则,以“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打造中外金课的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情境体验”。 建课以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材料编撰、质量保障四要素为指导方针,基于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路径,探索符合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语言课程。

线上教学,教师通过互联网制作视频、音频或利用线上慕课资源,引导学生线上学习,通过演绎、归纳、重点难点测试、留言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线下课堂上提出,教师组织学生一起研讨,找到问题的根源。线下教学,学生展示线上学习成果及不懂之处,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其已有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助力,从而完成知识巩固与转化。语言“金课”的重要原则是突出知识体系的情境体验性。情境体验,学习资源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元素要有真实语言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得体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付诸所营造的交际语境中,使学生如同身临真实语境。在很多人印象中,“语言”与“实验室”两个词天然是绝缘的,但随着新文科对外语课堂改革”的召唤,这赋予了“语言”和“实验室”之间的必然联系。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这里的“语言实验室”是指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比如我校的“地球村”。 通过营造语言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学习与训练融入到文化氛围中,从而夯实语言基本功,提升语言能力的实践性及得体性,培养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打造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优质教育环境,助力一流外语人才培养。

3.2语言“金课”的构建原则

面对这次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国内外各高校需要打破“国界壁垒”、“院校壁垒”,整合专业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共同打造科学系统化的高质量“金课”。即使在边境关闭和流动性受限的情况下,也不能放缓我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脚步。在中俄高等院校共同开发语言“金课”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处理好几对关系:
结构知识体系与重构学习体系之间的关系:语言“金课”的构建需考虑结构知识体系与重构学习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基础上,将所有知识点按照自主学习、引导学习、深度学习三个层级进行拆解。重构学习体系是在结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学习主线,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兼顾自己学科的发展,设置符合国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从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师应通过讲授、演示、线上作业、单元测验、互动答疑、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帮组学生完成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其已有知识的联系,培养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新教学资源和原有教学资源的关系:基于“互联网+”的中俄合作办学使双方优化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对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筛选和定位,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最大发挥。

3.3语言“金课”的教学原则

语言“金课”的建构需要明晰的建课思路、合理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为此要关注两个教学焦点。

3.3.1情境性

突出“情境体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理论(语言知识)与实践(情境体验)相结合,确立“以真实语境为平台,语言实践操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建立“文化熏陶—语言实践—综合运用”的多层次、多模块化”的“地球村语言实践”课堂。不仅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向横向拓展、向纵向深入,而且更加突出语言“金课”课程的情境体验式特征。体验式教与学符合语言和文化的具身认知特性。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其核心要义是人的认知根植于现实世界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中,体验在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旭,2014)。语言情境式教学资源是语言认知和文化体验的场所,在这里,语言不再是刻板的树形架构的无意义符号,而是理解与感知合一,根植于各种具体情境之中。这是因为语言记录和表征了所有的身体感知经验,这些共同经验在特定语言里处理信息时会自动激活,而我们的“地球村语言实验室”为这些具体语言信息得以激活提供了土壤。

本文所倡导的语言“金课”教学本质是知识体系解构、学习体系重构之间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将知识目标分为自主学习知识目标、引导学习知识目标和深度学习知识目标,将各层级知识进行拆解、解构。同时,在解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需要引导学习、深度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重构,同时有效融入地球村文化元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顺应了“新文科”建设的教育理念:外语同样遵循理科的发展规律,需要“语言实验室”来检验课本上的知识。“情境体验”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塑造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

3.3.2 形成以“产出”为导向的持续优化改进机制

语言“金课”建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一流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而情境体验式教学的育人环节定会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外语人才培养,满足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语言“金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再生者、呈现者,而教师需要将角色转化为新生教学资源的重组者。在语言“金课”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产出”为导向,在感知一个具体语境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具体情境进行编码,以检验所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这种融入情境式和体验式学习特点的语言教学过程会助力学生内驱力的调动、思辨能力的完善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促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的这种良性循环会大大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刘延东,2012)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标志着“中国外语教育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外语教育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外语教育也需要再出发( 郭英剑,2020)。面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关注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努力方向。本文提出中俄两国应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构建语言“金课”,这顺应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但为避免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水土不服”,应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视频国际会议、远程国际科研合作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与国外同行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的推广效果。并就在疫情背景下中外教育合作途径集思广益,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外教育合作进一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

参考文献:

[1] 吴岩. 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9(2):3-7.

[2] 文旭. 语言的认知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郭英剑. 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J]. 中国外语,2020(1):4-12.

[4] 刘延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 求是,2012(10):3-9.

[5] 张绍杰. 践行开放性、融合型、多元观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J]. 现代外语,2015(1):131-136.

[6] 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7] 文秋芳. 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8] 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高校在线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究”(项目编号:GH203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吉林长春人,吉林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学院俄语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