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合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合探析

于标

拉萨市柳梧初级中学 西藏 拉萨市 850000

摘要:认同感是一种连续性且有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显现出来的差异性以及对自身特征的认知。近些年来对于认同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流行趋势。在教育界中,通过国家认同的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凸显出自我思考的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的分布与区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为国家的富强与发展增添凝聚力。本文就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合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国家认同教育


前言: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将国家认同列入到中小学生的教育素养中。学校作为国家认同的主要教育场所,可以通过地理学科中的历史与区域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也促进初中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 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近阶段,我国香港地区进行教育改革,首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国民素养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无论是哪个年代,爱国教育都是重中之重,而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跨民族、跨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主要因素。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国家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信念坚持与对国家主权的认同,也可以说是国民认同。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民族意识,也是国家发展与前进的重要推进器。国家认同也是民族确定自己的国族身份,并以此为信念捍卫国家的利益与主权,肩负起发展国家的责任,无论何时都热爱祖国、信任祖国。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本质构成,也是立足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想要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综合素养,就要懂得将国家认同教育普及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建立国家认同感,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以及不屈不挠、勇敢热忱的传统优良精神,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帮助[1]

  1. 初中地理与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1. 学生家国情怀欠缺

我国的义务教育改革在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小部分“重智轻德”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人们逐渐注重起了对学生情感与道德的培养。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初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也游走于各大培训班和兴趣班,无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所以学生多数缺乏家国情怀。地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多出的是人文性与自然性结合,属于综合类学科,其知识范围大至空中大气,小至自然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是最能够渗透家国情怀的途径。家国情怀也是能够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主要纽带,是人类最无私、最真挚的情感,在初中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萌发期,通过地理来渗透家国情怀,提高国家认同感是最有效的途径。

  1.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立德树人是当前时代的教育基本要求,也属于道德的基本范畴,在各科教育中都不能够忽视道德与品质的培养。初中地理课程中,通过家国情怀的渗透,养成国家认同感,有助于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集合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利用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多样的名胜古迹、奇妙的民族习俗等等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推动高效教学[2]

  1. 初中地理与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合的探析

  1. 发掘教材内容,提高国家认同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初中地理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就应当从思想上开始重视,积极思考与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出教材中的资源,有助于顺利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理念。以教学中的《海陆变迁》一课为例,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沧海桑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然后由带有cang发音的字作为引导,引出“沧海桑田”的标题。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的背后故事,由麻古仙子引出麻古山,然后引出抚州南城这个地域,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辅助,让学生感受到抚州的人杰地灵,产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1. 借助地域知识,渗透家国情怀

想要使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就要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探索地域知识,融合乡土的特色让学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教师可以结合本土地域的习俗与经典故事等来实现民族意识的教育。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便利来了解其他地区的风貌与人文习俗。当然在这些教育中都要注重情感的渗透,饱含着国家热情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教师也可以根据中国的宗教信仰来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宗教信仰来凸显出国家的民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也引出国家不限制居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度与宽容度,让每个公民能够行使宗教自由的权力,实现民族团结,提高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实现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渗透。

  1. 紧跟热点信息,建构教学情境

情境是各科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也应当建构合理的情境,紧跟社会热点信息,从生活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人物事迹,带领学生观看和感悟,提高学生个体的家国情怀。《感动中国》的栏目组也写给“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一篇颁奖词,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3]。让学生熟读或背诵,感受那些先辈伟人的优秀精神与对国家的热爱,真实体会国家的强盛。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流传下来的不朽精神值得传承与弘扬。但也正是因为以往的国家认同教育没有很好落实在各阶段的教学中,导致年轻一代的学生缺乏国家认同感,如果没有国家的认同感,也就等同于素质教育不达标,在这种形式下国家得不到发展,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实现新时期的国家高标准进步。


参考文献:

[1]潘玉兰.初中地理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探析[J].科幻画报,2021(09):119-120.

[2]张海婷.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4):50-51.

[3]陈杰.地理课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探析——以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为例[J].地理教育,2021(0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