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加减”优化教学设计——以初中科学“杠杆”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基于“目标加减”优化教学设计——以初中科学“杠杆”一

课为例

黄小琳

浙江省兰溪市岩山中学

摘要: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掀起“双减”热潮。如何在减少作业总量及时长,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为实现该目标,应明确“双减”政策下的“加减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增质减重,增必减余。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课程中“杠杆”一课为例,对教学进行设计,详细说明“目标加减法”在当今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目标加减 初中科学 教学优化

1 “目标加减法”分析

“目标加减法”实质是对课程目标进行修正、调整,最终达到优化目标。据资料显示,该方法针对宏观的课程目标共三个环节:分解——重新构建——修正调整。三个环节细化后分为以下步骤,如下图所示:

624691f849425_html_b9ff1bf9873ac658.png

图1.1 “目标加减法”实施流程

首先,任何教学过程包含两步,一是准备过程,二是实施过程。“目标加减法”教学准备过程第一步:应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将目标细化成小模块,理清课程思路;第二步:应对目标进行相应的加减,对学生已学过、容易自学、不在该阶段课程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删除或者粗化,对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第三步:形成预设目标。完成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过程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进行目标的修正,其原理类似于“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修正方法,反馈效果,最终取得最优结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被笼统的课程目标所限制。课程目标通常表述宽泛,大多学校为达到该目标,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常以以量取胜的练习方式为学生巩固知识点,这样的方式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及心理负担,同时压缩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厌学,身心健康受到打击。基于此,“目标加减法”的应用旨在为学生减轻学业,为教师解读课程、精准完成课程目标。

2 “目标加减法”教学设计

运用“目标加减法”的教学环节,以浙教版初中科学“杠杆”为例,将课程理念渗入教学过程中。

2.1 教学准备过程

2.1.1 课程目标分析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杠杆”相关课程目标表述为:知道常见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滑面等)特点,并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由课标可知,学生应知道简单机械的特点,“知道”即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释生活实例,即了解知识点后加以运用,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带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1.2 教学目标确定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生活常见的工具中分辨杠杆;

  2. 理解杠杆原理概念,明白力臂是什么,并绘制力臂;

  3. 利用杠杆原理,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

2.1.3 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杠杆原理名词理解、杠杆原理三要素理解、杠杆原理示意图绘制

难点:杠杆原理示意图中,力臂的确认及绘制

2.2 教学实施过程

2.2.1 教学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及杠杆原理实例引入杠杆原理一词。例如,著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地球的大小相对于人类而言宛如巨物,如何利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首先向学生抛出疑问。再次,以中国古代建筑长城为例,抛出重点名词:在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劳动人民如何将石块运送至长城上方,答案是杠杆原理。基于以上实例,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引出课程主题——“杠杆”。

引入主题后,将陈述主体转移至学生,以用开瓶器开启啤酒瓶为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杠杆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理。

2.2.2 归纳概念

通过前期的举例,以及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课本及PPT中所有的案例图片,归纳杠杆案例具有的共同点,得出杠杆原理概念,引出杠杆五要素。

2.2.3 构建杠杆思维模型

杠杆五要素包括: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向学生展示杠杆模型图片,指出五要素分别表示图中所指位置,如下图所示:

624691f849425_html_195cd7b248876d4a.png

图2.1 杠杆原理示意图

以生活中常见的娱乐项目跷跷板为例,让学生指出各要素所表示的位置,引出力与支点之间的距离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一概念,让学生理解力臂的含义。同时强调力的垂直与地面方向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力臂长度,让学生重视易错点所在。

通过娱乐项目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知识点,能够活跃课堂氛围,避免了仅从教科书中获取知识的枯燥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2.2.4 结合生活案例,绘制杠杆模型

教师选取生活中某一案例,向学生展示绘制杠杆模型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学习后,由教师出题,学生自主绘制杠杆模型,以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教师以建筑工地中的起重机为例,展示其中蕴含的杠杆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完毕后,选用简单、特殊的案例,让学生能在草稿纸快捷、自主练习,如下图所示,绘制力臂:

624691f849425_html_9b218cd9a0f79b51.png

图2.2 杠杆原理练习题

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学生作图过程,根据观察到的绘制结果寻找学生存在的不足,练习结束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及时讲解。该做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错误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减少学生课后自主练习负担。

结束语

从“目标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可发现,该方法能够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缺陷,通过结合生活案例以及动手实践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学生对于物理的恐惧心理。除此之外,该方法对于教师备课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创新,寻找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便于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点难点所在,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控制课堂导入部分的难度,不可过高,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又不可过低,导致学生轻视该部分知识点。因此基于“目标加减法”的教学需要教师迎难而上,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胤.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加减设计 ——以《植物的无性生殖》为例[J]. 科学咨询,2020(45):10-11.

[2] 杨尧飞,胡梦翔. 基于"目标加减"优化教学设计——以初中科学"杠杆"一课为例[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11):17-21.

[3] 邵万亮,毛娆儿. 初中科学课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目标加减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8,53(10):42-46. DOI:10.3969/j.issn.0006-3193.2018.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