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风格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穿衣风格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

申力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贵州贵阳 551400


要: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开始着手于人际关系网的研究调查,但穿衣风格作为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未受到大量关注。本文以人际社会学理论及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探讨穿衣风格在社会主流、少数群体和不同性别中的重要性并研究穿衣风格对于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穿衣风格;人际关系;社会群体


  1. 相似的穿衣风格能够促成并维持人际关系

穿衣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它还标志着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学历、收入和品味。因此,穿衣风格可以被视为一种向外界传递个人身份信息的特殊符号[1]。相似的穿衣品味能够帮助人们快速找到同伴,并促成一段人际关系的开始[2]

在现实生活中,穿衣风格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影响在少数群体中更大。据相关研究显示,多数美籍非裔高中生会刻意展现非洲种族中的典型穿着特点,这让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彼此并形成关系紧密的社会团体,而类似白种人的穿搭风格则会被团体成员排斥[2]。这种现象是由于美国长久以来的种族歧视和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以致于在美国生活的非洲裔联合起来抵制社会主流群体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位参与者曾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非洲裔是我最重要的个人身份,我也很愿意通过穿着展示出来。他们因为我们的族裔而瞧不起我们,但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非洲人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无论什么都不能打倒我们。”[2]不难看出,在美国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美籍非裔群体将特定的穿衣风格作为一种强调社会群体身份并对抗主流文化的手段。

宽松肥大的牛仔裤是美籍非裔高中生最喜欢的穿搭单品之一,因为这标志着他们作为非洲裔的身份。在学校时,他们一眼就能通过这种牛仔裤找到自己的“同伴”。相似的穿衣风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形成不仅是因为人们喜欢与自己品味相同的人,还因为它能够帮助少数群体中的成员建立自信。

  1. 穿衣风格的影响在性别间的差异

虽然整体来看穿衣风格有助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有性别上的差异。总体来说,由于女性对时尚更敏感,相较于男性而言,相似的穿衣风格对女性的人际关系网产生的影响更大。

相关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约半数的男性不会主动变换自己的穿衣风格。比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穿着上,他们更愿意穿不花费时间精力的统一制服[1]。男性选择衣着的基准更为实际(如:天气状况),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关联不大。此外,许多男性认为过于重视个人的穿衣风格或打扮得太过精致有损他们的男子气概。因此,即便男性注意到和自己穿衣风格相似的同性,他们也很难因为这个共同点而建立紧密的社会关系。

不同于男性,穿衣风格对女性人际关系的形成意义重大。更换穿衣风格可以帮助她们塑造出多样化的身份特征,并且相似的衣着喜好常常是女性间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由于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她们更倾向于在穿着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上文所述,因为穿着能透露出个人的收入、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特点,女性看到与自己品味相同的同性时会迅速产生好感并增进友谊。

  1. 穿衣风格是融入不同社会群体的“门票

虽然特定的衣着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同伴并组成一个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加入其它社会群体[3]。根据场合变换穿衣风格能够让人们获得融入不同社会群体的“门票”。上文中提到的美籍非裔高中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他们为自己非洲裔的血统感到骄傲并在穿着上展示出自己的种族特点,但当他们渴望在主流社会中获得认可时则会放弃原先的穿着打扮,并有意向主流的穿衣风格靠拢。如同一位研究参与者说道:“平时我会按照我喜欢的风格来打扮,但在正式场合我就不会这么穿了”。[2]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变换穿衣风格来融入多种社会群体的这种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当人们试图使用这种手段来跨越阶层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以往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精英阶层(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品位的人群)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这导致其他阶层也开始狂热地追捧奢侈品品牌,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精英阶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4]。然而由于精英阶层在衣着上的花费高昂,普通的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这样的开销,因此他们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来融入精英群体。

  1. 结论

穿着打扮并不只是在衣橱中挑选不同款式的衣服这么简单,它的本质是在不同身份中做出选择。作为一种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穿衣风格在少数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发挥的影响较大,但在差距过大的阶层间无法起到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Elise van der Laan and Olav Velthuis. Inconspicuous dressing: A critique of the construction-through-consumption paradigm in the sociology of cloth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2016, 16(1) : 22-42.


[2]Prudence L. Carter. ''Black'' Cultural Capital, Status Positioning, and Schooling Conflicts for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Youth[J]. Social Problems, 2003, 50(1) : 136-155.


[3]Omar Lizardo. How Cultural Tastes Shape Personal Network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6, 71(5) : 778-807.


[4]Ying Wang and Shaojing Sun and Yiping Song. Chinese Luxury Consumers: Motiv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J].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 2011, 17(3) : 3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