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成因与基本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成因与基本特征

王凯

广州市花都区黄广小学,广州市花都区, 510000

摘 要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与传统的舞剧结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淡化情节,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它拓展了舞剧的表现内容,改变了传统舞剧单一的创作模式,促使舞剧创作向多元化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关键词 中国舞剧 舞剧结构 心理结构

舞剧,可以说是舞蹈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舞蹈词典》将舞剧定义为“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形式,是一种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四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分析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基本特征与成因对我国舞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阶段

1.1探索的高潮期(1980――1985)

1980年作为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创作的初期,是因为大量具有“心理结构”方式特点的作品出现。虽然这一时期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创作规律尚未成熟,但是在《魂》、《家》、《蘩漪》等舞剧作品中已经呈现出淡化情节的冲突,注重心理描写的结构特点。肖苏华指出“根据于平的分析,当时有三路人马几乎同时开始向舞剧‘心理’结构发起进攻。”

舞剧《祝福》还是以传统式结构来组织舞剧的结构框架,而不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来组织舞剧结构。还有于平指出“《祝福》二幕的这段双人舞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祥林嫂要走,贺老六挽留;第二部分表现祥林嫂从执意要走到有所转变得内心矛盾,贺老六的内心也充满欲走不舍、欲留不能的痛苦;第三部分表现祥林嫂经过内心斗 争,最终被贺老六的真诚所感动而留下来共同生活。由于《魂》是独幕舞剧,他比四幕舞剧《祝福》更缺乏叙事的可能性,因而他也就比《祝福》更深入地去挖掘祥林嫂的心理活动――不是表层的心理状态而是深层的心理幻觉,是面对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将分割自己的心理恐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结构’而《祝福》只是注重舞蹈表现中的‘心理描述’。”无论是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芭蕾舞剧还是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中国芭蕾舞剧,总之,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在芭蕾舞剧中的率先运用引起了创编者们的极大关注,也给80年代初期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1.2发展的成熟期(1999――2007)

建国50周年庆典的1999年,使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舞剧创作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创作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特别是“上海歌舞团创作的现代舞剧《闪闪的红星》,该剧为上海市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的20台重点剧目之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苏区红军开始大规模战略转移。苏区少年潘冬子的父亲临走时将珍藏的一枚红星留给冬子,并嘱咐冬子和冬子妈要坚持到红军回来。面对以恶霸地主胡汉三为首的白色恐怖势力,冬子妈英勇牺牲。冬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巧妙地与敌周旋,配合红军游击队一举捣毁敌人老巢。这充分显示出舞剧“心理结构”方式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创作优势。

2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指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舞剧材料,这种结构不受时空的限制,注重表现人物主观情感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一旦成为认识和表现的对象,也会在舞剧结构中融入其主要特征,进而出现情节淡化问题,以此从众多的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作品中凸现出主观叙述的结构特点与时空交错的结构特点[1]。

其一,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作品,呈现出主观叙述的结构特点。其代表作品《繁漪》,是以人物“繁漪”为舞剧的核心,略去了原著中“鲁贵”、“鲁大海”、“周冲”等人物,以繁漪观察生活的视角为基准展现了“周朴园”、“周萍”、“四凤”、“鲁妈”几个人物与她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导通过繁漪的眼睛去看看待和审视这个世界,更加深刻地解读人物的心灵世界,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狡诈。

其二,在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代表作品中,舞剧《魂》突出展现了时空交错的结构特点。人物心理活动的跨越不受时间的限制,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由地切换,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都能够与现实重合于同一时空。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时空交错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能够在相对特定、有限的空间中使人物经历的各个阶段得以最充分展现。

在传统式结构中也会运用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手段使舞台时空自由转换,但是他与“心理结构”方式的时空转换是有区别的。如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排演的舞剧《奥涅金》,舞剧的第二场“达吉亚娜卧室”的第三段舞蹈。达吉亚娜的幻觉与《魂》中祥林嫂的幻觉区别在于结构的限制。传统式结构也就是达吉亚娜的幻觉受矛盾冲突的限制,它的幻觉只是表现情节矛盾的一个环节。换言之,它的时空转换必须以矛盾冲突来展开,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而“心理结构”方式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规律来搭建结构的,它把表现人物主观情感作为创作目的,因此祥林嫂的幻觉与之相比随意性更为明显。

2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成因

一种新型的舞剧创作形式与诸多因素有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后,舞剧创作者的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舞剧结构方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舞剧结构固有的观念与模式。内容从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转变到追求人物主观情感世界的真实表现;形式上依据表现内容的要求形成了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表现形式。认真分析其成因,有助于把握“心理结构”方式的艺术特征和创作基本规律。

其一,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下,神州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想坚冰不断被打破,社会氛围日渐宽松。邓小平对于“双百方针”、“两个文明”、“两种原则”等问题的论述,使中国文艺工作者有了科学文艺理论观作为指导。尤其是对“双百方针”与“文艺为谁服务”的再次解读以及贯彻执行,使社会主义文艺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在科学的文艺理论观的指导下,舞剧创作者们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改变。从80年代初期的大量舞剧作品中逐渐呈现出注重表现“人物主观情感”的舞剧创作观念。舞剧作品都不同程度的淡化情节的矛盾冲突,强调对“人物主观情感”的表现与揭示。

其二,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随着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来的另一气象,是艺术创作者们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吸纳能力空前增长。社会环境的宽松气氛,使得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艺术创作经验,辩证地借鉴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可能。当门窗打开,各种文艺优秀作品大量涌入,舞剧创编者们获得启发,给舞剧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尤其是从姊妹艺术中得到启发,学习和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舞剧创作新思路。

3结语

舞剧创作表现内容的转变必然要求其形式的改变,因此,在长期的舞剧创作实践中,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这一舞剧创作新形式应运而生。主观叙述的结构特点与时空交错的结构特点逐渐在中国舞剧的作品中显现。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为舞剧创作开辟了新的表现方式与手法。随着舞剧编创者对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未来的中国舞剧艺术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肖苏华.深邃的反思洞彻的论述--读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有感[J].舞蹈,2005,(6).7-9.

[2]周丹.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J].科教导刊,200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