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教育的小学体育育人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基于德育教育的小学体育育人机制探讨

江超

珠海市香洲区荣泰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有了更明确的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当中,体育教育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有着无法替换的价值,只有把德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从而加强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从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中的渗透可行性出发,针对问题的产生,建构完整性比较强的育人制度。

关键词:体育教育;德育教育;育人机制;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和完整教育的场所就在学校,教育决定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体育教育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德育层面的价值。体育教育有其独到的积极性和特征性,这种特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拥有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除此外,体育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它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愉悦学生的身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能够在活动开展、品质形成的基础上,完成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就要重视体育教学的活动开展,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将德育渗透到小学体育当中,从而建立小学体育课程的育人机制。

一、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从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可行性来说,这种可行性是相当大的,体育课程和德育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德育”,指的就是思想品德层面的教育。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品质尚未完全形成,小学是养成其品德的重要时期。从小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他们所养成的不良行为和品质,需要教师进行深刻的反思[1]

但依托实际教学的情况,课程的限制性并没有完善这种状况,所以,各门学科的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课程方式和内容的完善,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和特性。小学体育课程亦是如此,体育教师应该深度分析体育课程的内容,依赖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内容,立足于内容的渗透,传播社会主流的思想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以体育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当前小学体育课程融合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忽视德育渗透的教学工作

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常常会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自身的教学角度出发,忽视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得到积极性的锻炼,对于纸质化、枯燥化的体育学习,也会萌生出不满的心理。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无法跟从教育改革的课程要求,完整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身的体育素养也不够完善,由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积极性差,理解能力差的问题[2]

(二)教育评价体系相对匮乏

依托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较为青涩,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被有趣的事物吸引,进而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时,应该借助积累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并对知识和实践的联合进行内化和探索。在这一过程里,教师除去要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化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累积。但当前有很多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融合,并没有构建起合理的教学指引,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里,无法拥有合理性的引导,教师也未能精准地进行监督和评价,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方向。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路径

(一)开展集体运动的训练,加强学生合作思维

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集体项目,有的项目趣味性比较强,有的项目竞争性比较强,有的项目对抗性比较强。像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等。在球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球类技能的同时,深化自身的合作思维,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会借助此类课程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和协调性。教师对集体运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灵敏的身体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球类运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集体竞赛、集体练习、集体配合的过程里,强化自身的身心素养[3]

(二)结合教材特征,找准渗透德育教育的时机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协助学生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思维,及正确解决个体和集体关系的价值选择。

比如在进行“跳山羊运动”时,教师就要协助学生克服心理层面的障碍,让学生基于这个运动,提高自身不畏艰难、不畏失败、勇敢学习的心理素养。

又比如在进行“跳高运动”时,有很多体质可以,但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经过原因层面的调查,学生几乎都是因为心理层面的恐惧,而无法运用教师所教授的技巧和能力,跨越运动层面的障碍。为此,教师应该结合“跳远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完成跳远运动,取得良好的成绩。

而在开展球类运动时,教师要结合球类运动的特征和竞争规则,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反应灵敏程度,使学生明白,球类运动所呈现出的集体性价值、合作性价值以及竞争性价值。

当然,在开展“跳远运动”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练习“蛙跳”和“爬楼梯”的活动,教师应该结合跳远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促使学生形成不怕苦的思维和行为。

简单地说,小学体育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里,应该结合教材特征,找准渗透德育教育的时机,依托跳山羊运动和跳高运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借助球类运动,提高学生合作思维,通过快速跑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养和反应能力。依赖于跳远运动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凸显学生的规则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教学知识的渗透,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开展活动的过程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因为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里,应该将“激励”放在首要位置,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追随教师的指引,来进行全方位的加强。在这一过程里,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引,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把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以此凸显学生规则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加强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体育锻炼。让学生在思想上,喜欢体育课程,并逐渐形成终身运动的思维;在行动上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锻炼;在精神上,具备勇敢、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毅力。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德育理念,将德育中的教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中,通过方式、内容、评价层面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娟.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35):153-154.

[2]陆建锋.德育无痕,渗透有方——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J].体育风尚,2021(10):249-250.

[3]曲哲. 小学体育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C]//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7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