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论》与《溪山琴况》中辨析“古”与“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从《中国画论》与《溪山琴况》中辨析“古”与“时”

卢昂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梅兰竹菊可养性,琴棋书画亦陶情。”琴棋书画自古以来是文人的心头好,在雅士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身为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四者的美学思想互相关联,互相启发。时代的长镜头拉到今天,早已少了许多琴棋书画精通的文人大家,具有中国哲学意境的艺术作品鱼龙混杂。对于国画,甚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又能做什么?笔者参考《中国画论辑要》与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欲从中了解“古”与“时”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国画论,溪山琴况,中国传统艺术,当代艺术


一、古与时的矛盾

元朝师古派占重要首领地位的画家赵孟頫论画有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赵孟頫大力提倡向古人学习,认为没有古意的画作即使精细巧妙,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他认为现在的人只知道用笔纤细,上色浓艳,自以为是能工巧匠。却不知道全无古意,百病横生,怎么能够欣赏观看呢?董其昌在《画旨》中也提到不仅仅要以古人为师,还要拜天地为师。

同样,《溪山琴况》中的古况也赞成学琴要学古乐——《乐志》曰:“琴有正声,有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其声间杂繁促,不协律吕,谓之间声;此郑卫之音,俗乐之作也。”按此论,则琴固有时、古之辨矣。大都声争而媚耳者,吾知其时也;音澹而会心者,吾知其古也。… …俗响不入,渊乎大雅,则其声不争,而音自古矣。

“古”为何物?古,即早已过去了的历史年代,与今相对;特指历史久远的。《中国画论》中论古的,如古意、古朴、古益、高古、沉古等。古,通俗来说那就是传统。而时,则是创新,则是变。从赵孟頫所说中可以看出中国文人对于传统的技法、精神与理念的执着与追求,完全追求“古”的意味,古意最佳。青山居士也还特别提到,“时”之音媚耳而“古”之声会心,渊乎大雅。但同时,青山居士也反问道:“然粗率疑于古朴,疏慵疑于冲澹,似超于时,而实病于古。病于古,与病于时者奚以异?”


二、变与不变的中庸之道

石涛说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倡表现自我个性,抒发内心情感。

实际上,古与时中蕴含的即是变与不变的道理,如“前人恐后人之不善变而先自变焉,或后人更恐后人之不能善守而坚自守焉,然有胆不变者亦有识”。在自己的创作中,想要继续延续前人风骨,可以选择不变,可以选择继续坚守传统的尺度与技法;亦或是想要书写心中逸气,进行创新,这也是一个有胆识、有想法的选择。两者实际上互不冲突,深思:为何我们会如此纠结于变与不变,变了会怎样?不变又会怎样?

例如中国传统书法、古琴,都是为了追求中国古代特有的再创的审美文化,追求那种更有强烈感染力的精神和投入之感。通过反复学习、模仿、迎合自然和逐渐放弃自我,从而才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驾驭自如的精神审美境界。以我国传统的乐器为例,它们与西方传统古典乐器之间存在的唯一区别在于你是否敢于尝试、挑战与超越传统规范,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器乐古琴的学者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经过古琴专业老师口传心授。在我国传统学习古琴技艺的教学过程中绝不可能只一味鼓励初学者的我行我素,书法、绘画、太极推手等技术学习者亦然,没有提出什么新指法、新技艺的学习反思,自始至终忠实地去听从和去追随效仿的老师,至今为止仍旧保持如此,直到完全学习掌握、浑然一体。如果坚信自己在有朝一日也能够达到如此人生境界,方可做到随心所欲,再谈及自由发挥。

这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很难下定论,不过至少有一点答案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它是音乐、诗歌文学还是舞蹈艺术等等都是一成不变而得以继续传承或保留,让无数人感到惊叹,人们从未真正放弃与改变过文化传统,那些社会发展与变化往往都能发生在某一定范围的时空范畴内,因而还保留着最古老的东西。如果没有了严格统一的艺术规范,中国许多最瑰丽奇妙的艺术形式很大可能现在都早已失传。

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极端地倾向于变或是不变,两方都需要有人去追随、坚持,中国文化才得以精彩,才能继续在全新的时代中发展进步。


三、今日之答案

无论是“古”,还是“时”,喜欢一幅画,不是因为它产生于古代,而是因为它是某位艺术家的出色的创作,只不过这位艺术家已作古人而已。人们会时时将“传统”一词挂在口头,并以是否符合“传统”作为标准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下。然而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是,艺术的水准只能用艺术本身来衡量;我们需要尊重传统,但同时必须要区分尊重的传统究竟是具有真正艺术内涵的传统,还是一个任人妆点的空洞标语。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历着前人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对于事物的美丑善恶也得由我们自己来做出判断。所谓艺术创新,应该是写出我们对新生活的真实感受,并对此做出评价,向读者提供新的美感享受。

再看当今出现的一些喷墨、射墨作品,我们对于这种实验水墨或者当代艺术该怎么看?当代艺术是否真的就是稀奇古怪、不尊重传统和看似毫无间架结构的作品?当代艺术不再单纯是一件光鲜华丽的外衣,而传统文化也并不再单纯代表了因循守旧,我们首先应冷静思考一下如何准确定义中华文化当代传统性,如何真正使当下众多的有着深厚优秀历史传统及文脉支撑的中华本土性文化与诉求文化重新整合获得自己新时代的文化位置。

真正的经典可以穿越时间,它们具有亘古不变的意义与真谛,是历史的积淀。对于创新之作,我们要允许文化间的碰撞,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大浪淘沙的力量,将答案交给后世去书写。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专著.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

[2].徐樑、(明)徐上瀛.专著.溪山琴况[M].中华书局,2013年


个人简介:卢昂(2001.4—),女,汉族,籍贯:湖南常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美术学师范专业,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实验艺术方向,曾创作的综合材料版画作品《几何城市》获河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与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2021“人与自然”粤·豫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创作理念多源自于逐渐被忽略的乡村生活、留守老人的记忆和现代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割裂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