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 识体而教——五上第六单元《19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依据文本 识体而教——五上第六单元《 19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

祝春梅

昆明市中华小学

教学目标

  1. 运用找场景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1. 感受“穷逛庙会”这一重要场景描写中流淌出浓浓的父爱。

  2. 初步感受小舟在文中承载的重要意义。

4.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1. 巧用课题,初识舟

出示舟的象形字

1.猜猜这是什么字?

2.自古以来,“舟”背后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者吴冠中对小舟情有独钟,他与小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本课(板书课题)

  1. 梳理场景,走近舟

(一)聚焦“舟,勾连作者生活

1舟在本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自读课文。(聚焦3、8、9自然段共三次)

2.舟在作者生活中承担了什么作用?

师小结:舟在作者生活中承担着报考学校和上学的作用,而报考学校和上学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因此,舟在本文中的作用很重要。

[设计意图:《父爱之舟》是本课的题目,为什么要以舟作为题眼这是值得深思的。在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舟在作者中生活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更是作者命运发生改变的见证。]

(二)找场景,梳理文本内容

1.有舟的地方总伴随着父亲的身影和忙碌的场景,与父亲之间的哪些生活场景令作者印象深刻,请大家用上节课学过找场景的方法(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的变化)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本文的场景。

  1. 方法点拨:抓住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就能将场景概括完整,大家再找找。(关注场景)

3、学生结合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小标题

第二段:半夜喂蚕、买枇杷吃

第三段:客栈换房

第四段:父子逛庙会

第五段:背我上学

第六段:凑钱上学、为我铺床

第七——第八段:送我报考

第九段:送我入学、缝补棉被

[设计意图:本课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场景分散在文中的各部分,而且篇目很长,如何让学生能快速梳理课文内容找到分散的场景?在细读文本后发现:本课的构段方式特别基本上一个自然段对应一个场景,而大场景中还有关联的场景。因此,只要引导学生抓住父亲为作者做的每件事,就能梳理出文章大意,也能准确找到每个场景,引导学生还能发现作者构段的巧妙之处。]

4、刚才用找场景的方法梳理了课文内容,从这些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

  1. 忆童年,关注细节描写

1、对比之前的《慈母情深》一课中作者对母亲语言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一位慈母形象,本文丝毫没有对父亲的语言进行描写,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浓浓的父爱呢?文中的场景描写一定有你印象深刻的,一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选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边读边想象,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圈画出来,并做简单的批注。(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关注细节)

(1)客栈换房(体会出作者理解父亲)

(2)向姑爹借船,表现家境的贫穷,体现父亲对我的希望。

2、师:大家都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在本文中大多是动作描写。(板书:动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勾连了前一篇《慈母情深》中找场景的方法并对此方法做了延伸,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两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比对中学生发现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方法不是一尘不变的,只要能凸显文章内容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适合的方法才是最优的。]

(四)逛庙会,忆童年悟深情

1.我们一起来关注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场景——父子俩逛庙会(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庙会。

  2. 知道什么是庙会吗?(加入庙会资料的介绍)

2.感受描绘的特点:人山人海的、盛大

3.读第四自然段,这场庙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具体从哪里感受到庙会的热闹?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来,请同学读后谈感受(课件出示)

生交流后,全班齐读描写庙会“吃”部分和“卖玩具”的部分。

4.看看另一位作者笔下的庙会是什么样的?(资料链接一)(请班上朗读好的同学逐段朗读)

5.听完以上同学的朗读,课外资料是描写庙会吃的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食种类繁多,我很想吃。

6.师:作者只写了庙会中很少的一部份,就让我们垂涎欲滴,文中的庙会可是两年一度的多么盛大,让我们读出盛大的感觉。

7.热闹的庙会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难怪对于当时只是孩子的“我”来说时无比快乐、高兴的。让我们读出庙会的热闹,读出“我”的兴奋。

8. 为什们作者在写本段时,要刻意加入庙会这一场景的描写呢?这段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两年一度的庙会令作者难忘和突出作者家境的穷困。)

9、师:面对如此热闹、,父子俩在干嘛?读文用波浪线勾画。

师引导学生概括:找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热豆腐脑、自制万花筒(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出示另一组词:人山人海、密密层层、各式各样)对比两组词,你又发现了什么?

(2)一组是形容庙会的盛大,一组是形容作者家境的贫穷。

(3)一边是人山人海、各色美食应有尽有的庙会,一边是父子俩孤独的身影,这一对比反差巨大更凸显我和父亲家境的贫寒,让我们再读本段读出庙会的盛大,读出父子的清贫。(男女生互读)

(4)这里的场景描写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父子俩日子的艰苦。(板书:对比)

11、师生互读,教师随即提问:“哪些词语和句子刺痛你的心?”

12、走近人物,还原人物内心独白(角色转化)

(父亲)两年一度的庙会,到处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qiāo)走路,看虾兵、蚌(bànɡ)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走了大半天了,我和孩子肚子都饿了,看着孩子盯着这些香甜可口的食物,作为父亲的我在想……

生1:父亲心里很矛盾:想给孩子卖好吃的,可仅有的钱还要给孩子上学用。

(看着孩子双眼紧盯食物的馋样,又不能让孩子每样都尝尝,父亲心理很难过。

生2:别的孩子手里拿着好吃的,再看看我的孩子实在觉得心理愧疚

(作者)我和父亲逛了好半天,肚子“咕咕”直叫,看着眼前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闻着那扑鼻而来的香味,我咽了咽口水在想……

师:孩子,为什么你不敢让父亲买?为何不忍心让父亲买?

生1:父亲赚钱的不容易。

(创设情境2理解恋恋不舍)

(父亲)时间很开就过去了,该回家了。看着孩子在摊位前驻足很久,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在想:

作者)我拉着父亲迫不及待的在人群里穿梭,看那最吸引人的皮影戏,“仙鹤”的脖子伸缩自如,一会低头“捉鱼”,一会抬头望远,有趣极了。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我心里想恋恋不舍的想:

生1:我想买,却又不忍心。

生2:父亲已给我买热豆腐脑,我不能再让父亲为难。

孩子的角度:师:同学们,这些玩意你们玩过哪一样,你有过被某一件玩具深深吸引的感受吗?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1:特别想要,自己赚钱也要买。

生2:想把好玩的东西放在手里。担心被卖完。

教师小结:这样一直思念一直想拥有的感觉就是恋恋不舍。明知道不能买,却又抑制不住想念,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煎熬呀!)

13、(父亲)时间很开就过去了,该回家了。看着孩子在摊位前驻足很久,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在想:

生1:为什们我不做一个玩具给孩子。

生2:.父亲的角度(爱玩玩具是孩子的天性,父亲也是从孩子长大的,他怎们会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呢,可是因为家境的贫困,孩子的懂事,更让他觉得难受

师:用情齐读可课文,读出父亲心中的愧疚,读出孩子内心的懂事。(板书:内心活动)

14、时光流逝,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父子俩穷逛庙会的场景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作者丝毫不觉得日子过得苦反而觉得幸福,你从本段中哪里感受的到?

生1:父亲做的万花筒,孩子有收获。

生2:父亲给了孩子温暖,孩子更加懂事。

生3:父亲给孩子的爱使得孩子精神富有。

15、教师出示作者长大后资料的介绍,鼓励学生从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

  1. 师:“启迪”的意思?启发和教化。从中感受到父亲对我影响之深。

(2)师:“深情读,读出作者内心的幸福与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的挖掘文本内容,,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提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相遇的过程中感受“逛庙会”这一场景细节描写特别之处,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创设了三次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朗读:第一次读出读出庙会的盛大,读出父子的清贫。第二次读出读出父亲心中的愧疚,读出孩子内心的懂事。第三次读作者内心的幸福与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从三次朗读中学生领悟了作者细节描写中传递的感情。


(五)巧借板书,显文体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去世。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板书补充完整)这一个个分散的场景(课件出示)似乎联系不大,实则作者有意安排,这些场景中,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是怎样的一条线把它们连在一起?(是父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孩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正式通过这样的一条线,把作者与父亲生活的一个个场景串联起来,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课结尾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强调本文的文体特点是散文并利用板书强化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希望通过一篇文章让学生认识一种文体的。第二、将板书设计成图文结合的方式,兼具美感的同时,为下文为什么此文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做了铺垫。

结束:作者是一位绘画大师,可他为什么说何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呢?继续走进本课,感受散文的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6260c047d35d1_html_e4a6f690e9fc9b06.jpg

资料拓展

资料一

道路两旁,按区域划分,摆着各种特色摊位,一个挨一个,也数不清有多少个,用俗套的词语形容,那真叫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特别是美食区,此起彼伏,叫卖声一个比一个响亮。“济南名产,黄家烤肉,外焦里嫩。”凑过去看看,确实好,只是年龄大了,不大喜欢吃肉。

  “俄罗斯大面包,十块钱三个!”真像我们在哈尔滨买过的俄罗斯面包,表皮颜色深,体量特别大,关键是特便宜。“老板,来十块钱的。”接过来,一大包,鼓鼓囊囊,挺实惠。 

 “新疆薄皮核桃,大减价,十块钱一斤!”要搁平时,在超市里,不下二十块钱。这么便宜,得买。先尝尝,味道还比较纯正。“老板,来二斤!”眨眼功夫,我俩手里又多了二斤核桃。

“云南桂花糕,又香又甜!”凑过去看看,一打眼,便饱眼福:一大圆盘,一层层,赤橙黄绿,色彩缤纷,又晶莹润泽;切开的,每一条,都有好几段颜色,更加诱人。闻着,也香甜。“老板,来两条!”  

肚子有些饿,抬头看天,日头已正中。就去临时搭建的美食城,各买了一碗凉皮,就着云南桂花糕,吃起来。桂花糕甜而黏,凉皮凉爽咸香,搭配起来,既可充饥,又满足了舌尖之欲。

资料二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得主,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散文选》等。


伙伴的话:

祝老师的课思路清新,环节清楚。开课时以象形字“舟”出示,让孩子感受“舟”背后的文化意义。之后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思考舟在作者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设计看似不经意实则关联了舟在作者生活和生命中的意义,这是对文本深度的思考。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是在重点场景——逛庙会的学习,不仅逛庙会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处场景,还因为这个场景很典型,从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中流淌出浓浓的父爱。祝老师在教学时链接了两处拓展资料,一处是描写庙会“吃”的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庙会场面的盛大。一处是作者长大后的资料介绍,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亲的爱一直陪伴在儿子的左右,是儿子创作的源泉。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的无私,祝老师创设了两处情境 :第一处面对各色诱人的食物父亲怎样想?儿子又怎样想? 第二处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儿子驻足在摊位前,父亲会说?儿子如何想?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想象一步步走近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呈现在孩子眼前的不在是文中的情境而是你我真实的生活,这样的父爱怎能不令人感动?这样的故事怎能不令人动容呢?教师此时在读者心中搭起了一座桥,让读者在文章中看到了自己,这样的体验是如此深刻。

罗老师的话

春梅执教的《父爱之舟》是第一课时,课时特点突出,教学目标清楚。本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篇幅长,场景多。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用仅有的时间准确找到这些场景并体悟细节中流露的父爱,只有重在方法的指导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在本课中。整堂课方法的指导和情境的渲染环节较多。为了梳理本课的内容:教师第一次勾连《慈母情深》中找场景的方法,落实本课的场景。第二次尝试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各场景的内容,搭建归纳的支架“找到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并提炼成小标题。在重点学习“逛庙会”这一场景时春梅加入了两处资料的链接,这两处资料的链接恰到好处的让学生感悟到庙会场景的盛大,对孩子的深深吸引和作者成年后不忘父亲恩情的强烈感受。之后创设的两个情境分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和“诱人的玩具”引导学生分别从父亲与孩子的角度谈各自的想法。这两个情境的创设既真实的再现了文中的情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的想象合情合理。

在朗读方面,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基本上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促使学生去朗读、感悟,特别是“逛庙会”中朗读要求明确,通过对比指导学生有层次的朗读:第一次读出庙会的盛大,读出父子的清贫。第二次读出读出父亲心中的愧疚,读出孩子内心的懂事。第三次读作者内心的幸福与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但在授课环节教师的课堂调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如果再精简些,留给学上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的相遇中一定会碰撞出更加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