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张汉

(思南县酸汤小学 贵州 铜仁 565100 )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于小学数学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导学”模式逐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答题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初步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将“问题导学”模式带入到课堂中去,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活跃小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导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和问题,教师把控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时长,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且能够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加强师生的关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方式

(一)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是比较爱动,注意力比较差,很多时候无法长时间集中自己的精神,而且如果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无法理解,学生自然很难投入进课堂。教师可以将提出的问题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例如,教师在讲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分西瓜的方式来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大西瓜想要和大家分享,如果我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两位同学该怎么分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直接从中间切开,教师可以再次提问:“如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12个同学呢?40个同学呢?该怎么分?”学生犯了难,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引申出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

再比如,教师在讲到“长方形与正方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元旦联欢会需要在窗户和黑板上装饰一些拉花,我们知道了窗户的长宽都是两米,如果围绕窗户装饰一圈拉花需要用多长呢?黑板的长度是三米,宽度是两米,那围绕它装饰一圈的话,又需要多长的拉花呢?”老师利用装饰教室的情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并且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让它们积极地投入到整个教学中去。

正如上例,不论是分西瓜还是元旦晚会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情境,那么数学提问如果能够联系起学生的实际效果,那么提问效果也大大增强。另外,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提问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带入进这个教学情境当中,从自身出发,激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导学”模式要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回答问题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上给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相互间学习和借鉴对方的学习经验,通过分享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先出一道题目:36+125=?1285-39=?让学生列出竖式然后再进行验算得出结果,学生验算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巩固,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运算能力,然后引入3.6+12.5=?12.85-3.9=?让学生思考这两组等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独立思考过后,能够明白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算出的答案就不同。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深层提问:“在竖式计算中,小数点需要对齐吗?为什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进行深思,最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能够明白要将小数点对齐,有的学生就认为要对齐数字,在他们相互探讨的过程中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正如上例,仅仅提出问题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将解题步骤和思路全部告诉学生,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想依靠教师。另外,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公,教师要让学生拥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迁移教学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理解新知识,并能够思考拓展出来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将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到新学的知识上面。比如教师给学生出示几道题目:3×5=?4÷2=?15+2=?学生能够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答案,接着,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出新的题目:3×5+4÷2=?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想要像刚才一样快速简洁地算出答案。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进而继续提问:“同学们来看,老师两次列出的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大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算出第一次列出的算式,而不能算对后面这个式子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叫做混合运算。”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复习和掌握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课,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正如上例,新旧知识点之联系是比较密切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问题导学”模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完成教材后面内容的题目时要注意对之前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从而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结语: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问题导学”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建构具体的情境,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进课堂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使“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国忠.问题导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1)

[2]岑祖兰.“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