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

张凤 张福堃

东北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首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地理文化差异,在进入新环境之后容易产生焦虑紧张与自卑情绪,针对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结合学生的实际地区风俗与心理状态,深入学生之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正面引导培育自信心,以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消除由于相处困难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数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前言: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要指的是进入高校学习之前预备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在民俗文化、经济条件与生活观念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较大区别,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全新的环境之后,由于适应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应该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1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 焦虑紧张

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区域处于较远的边疆地区,由于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与信仰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产生较大差异,当这些学生离开家乡达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中之后,往往会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独特的民族文化造成价值观等方面的心理差异,在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之后,少数民族学生常常会由于文化冲突形成强烈的矛盾感,从而变得不敢也不想与其他学生交流,逐渐冷漠闭塞。以人际交往为例,少数民族预科生面对全新的师生关系与宿舍关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周围同学会有意识远离自己,导致少数民族预科生逐渐出现孤独、焦虑的情绪[1]

    1. 自卑情绪

国家规定,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分,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录取分数一般要比普通学生低,且考试科目也不相同,在不同文化学习基础的影响下,少数民族预科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实际成绩要低于别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倍感吃力。部分学生存在自我认知障碍,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产生自我评价过高等现象,有些学生在当地可能是优等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别的学生,强烈的差异变化,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觉得自己在新环境下永远超越不了别的学生。

2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积极展开针对性心理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不同的地区,针对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地区环境因素与学习情况,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充分围绕地区文化环境差异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比如学生之间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问题,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深入学生宿舍与其进行聊天,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以此来消除语言不通产生的紧张情绪,且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交流普通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亲近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针对生活差异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详细了解每个学生所在地区的文化情况与禁忌习惯,组织大家在一起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同学地区的文化习惯,并在生活中注意言行举止,且在交流中会发现不同学生所在地区风俗习惯的趣味性,从而引起兴趣,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尊重每个学生的地区文化,拉近人际关系。总而言之,教师面对文化差异形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根源入手产生应对教育,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牢记于心,帮助学生提升应对能力,积极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2]

2.2 正面引导开展自信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全新的环境之后,会由于学习能力与成绩等因素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种心理问题,需要教师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在开展自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激励鼓励为基本原则,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切入开展开自信教育。少数民族预科生本身的学习成绩可能较为一般,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当地文化的熏陶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艺,精通各种乐器,能歌善舞,教师可以在军训之间,组织文体活动,邀请学生们展示自身的才艺,增加同学之间的认同感,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学生在才艺展示环境,感受到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认同,将逐渐撇弃自卑情绪,建立自信心。在建立自信心之后,教师就可以基于所建立的自信心理住展开学习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解决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全新的学习目的,以此不断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自信心。

2.3 加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

全国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是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经过学校相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既认同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也认同中华民族的身份,而教师需要基于此心理调研,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既要在生活学习中维护自己民族的形象,也要尊重其他民族学生的文化风俗,实现双重民族认同。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关于民族教育的内容,比如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民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个民族之间亲如一家,在有效的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之下,来自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将不断消除隔阂感,减少相处之中的焦虑紧张感,与其他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从而形成更强的民族认同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3]

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尊重各地文化民俗的原则,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健康策略,加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自信心,从而消除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汪建.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措施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19.

[2]罗鸣春,和仕杰,陈家敏,常敬.预科生民族团结心理特点及培育研究[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9,8(02):79-93.

[3]吴灵香.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8):83.

作者简介:张福堃(1990-)女,辽宁大连,汉族,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

张凤(1982--),女,山东平原 汉族 助教 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三全育人”理念下理工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项目编号:L18WSZ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