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

覃利珠

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530800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能训练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养成学一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发展儿童逻辑思维、培养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抽象和具体化、揭开所学习的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能训练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不可否认,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应用题常感到很茫然,无从入手。因此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要又快又好的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要正视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在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识字水平,但仅仅是低年级的应用题以图画和表格呈现,从中年级开始大多数的应用题都是用文字述说的,大段大段的文字让学生看着就难受更不要说有兴趣去解答它。而且应用题的编写总是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使得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同样的,应用题在教材中和试卷上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小学数学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科书里应用题是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在考试试卷中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很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试时难免不适应和不习惯,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在课堂和练习中得心应手的问题在考试中很难全部做对。这个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困扰着教师的教学。 

二、内容远离生活实际 

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设计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材中仍然可以见到学生不熟悉或已过时的生活内容,学生不清楚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学习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往往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三、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 

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差异。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灌输分类的思想,因为分类是给教师教学作依据的,教材也是教学的参考。但一些教师喜欢设置“典型例题”,将应用题划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种确定的解法,他们喜欢让学生背几个公式或关系式,学生拿到题目不是去分析而是去套公式。在这样的教学下,缺乏创新,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效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谈起。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应用题时,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审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笔划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对于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二、在解题时,许多学生不清楚怎样解题,遇到练习过的类型能解答,新类型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一味地模仿。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就是由题目问题入手,问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条件,如果条件没有直接出现,再问要求这个条件,需知道什么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植树节,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三(1)班植树棵数和三(2)班植树棵数)?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三(1)班植的),哪个是未知的(三(2)班植的),应先求什么(三(2)班植的200+20=220)?然后再求什么(两班一共植树多少棵,200+220=420)?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把两个有关联的数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问题,一直到求出题目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已知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可以求出三(2)班植树棵数(200+20=22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班一共植树多少棵?(200+220=42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答应用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从解题中获得成就感。如:小明家到学校有900米,小明每分钟走60米。学校上午7时50分上课,为了准时上课,小明最迟什么时候从出发?对于较难题目,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四、学生能够自编合乎要求的应用题,说明学生已经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清楚数量间的关系,所以要多让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如:五年级有女生48人,男生比女生多12人,?也可以根据问题补充合适条件。如:五年级有女生48人,一共有学生多少人?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按指定的类型编应用题。如编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总之,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就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应用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