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再设计—以人教版二上年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作业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再设计 —以人教版二上年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作业设计 为例

吴丹

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二小学 311223

【摘要】“双减”背景下,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作业形式,提倡“轻负高效”的数学学习作业形式。本文以人教版二上年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为例,尝试对课前、课内、课后作业进行再设计与改进。

【关键词】数学作业 再设计 长度单位 减负 低段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双减”对数学作业再设计的需求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困扰,今年国家发布了“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等细则。这就对于数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要追求质量,能系统地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和提升核心素养的作业。

  数学作业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延伸。低段学生不能布置书面回家作业,社会和家长又要求学校“减负增质”。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培养能力讲求效率,追求“轻负高效”的数学学习作业形式。

2.基于当前低段数学作业现状的反思

现状一:快下课了,新课内容已经学完,老师马上就要布置课堂作业了,二年级一名同学举手: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不是课堂作业本做一页?

现状二:学完人民币这个单元后,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商店里实际应用,第二天反馈时问题很多:“老师,我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家里没有零钱,爸爸用手机付钱。”

现状三:放学了,老师布置了预习下一课的作业,有同学翻开书本看了不到一分钟就合上了:“我看过了。”

笔者在广泛阅读关于小学数学作业的资料和书籍,以及调查一线教师布置作业的现状发现,现在的小学低段数学作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作业形式显单一。教师会统一布置能批改的书面作业这样方便操作,而且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每节课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下降,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作业内容不实用。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新鲜有趣且接近生活的事物,而在一般的数学作业中往往是类似口算、背诵、图形等,作业的形式单一,作业的内容侧重理性,导致学生容易对作业产生抵触。

  作业布置无层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论学生的基础好坏、能力强弱,全部作业都是无差别的,没有体现难易程度的区分,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

3.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考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段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考量。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起单一的书面形式的作业,他们更加欣赏能全身心参与的与众不同的作业形式。低段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作业尽量多样,可以是口头表达的,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的,还可以是实践操作的等等。这就要求低段数学老师对于现有的作业进行再设计。笔者以人教版二上年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为例,尝试对整个单元的作业进行新的设计与改进。

二、框架构建

1.以课标为基准,构建作业设计的框架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既要认识两个长度单位和比较抽象的概念——线段,也要学会测量的方法,并用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厘米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测量;认识线段;学会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能直观比较一些常见物体的长短,平时学习中也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会用尺子连线,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是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表象没有建立,实际测量缺乏量化指导。结合教材与学情,构建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作业设计框架如下:

626256e529bd7_html_ae01360a3625e9b.png










2.以生活为依托,构建作业设计的基础

  作业设计有空间。我校地处农村,校园虽小但环境优美,校园中设施齐备,而且所在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光明村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景点比如初心长廊、思源湖、孝女湖、光明动物园等等,这些都是直观的可供利用的素材。

作业设计有时间。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实行“课后托管”模式,每一天的托管时间不少于两小时,这为低段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许多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可以在托管时间内完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作业效率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三、实践操作

  作业再设计不是脱离教材凭空想象,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整合。对于整单元的作业设计,分课前作业、课内作业和课后作业。每一板块作业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设计阶梯上升、由易到难的作业,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1.课前作业再设计:引领方向摸清底

  课前作业的作用是让学生大概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初步感知对于学习中可能会产生什么困惑。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有一个方向,比较快速地跟上课堂节奏,不是一片茫然地学习,而是带着问题听课,显然能极大地提升听课效果。

(1)课前阅读式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不是单纯地“看一看”书。数学的教材偏向理论化,不像语文教材那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对学生的阅读吸引力非常小,很多学生就随意翻一翻,这样的阅读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26256e529bd7_html_bed19614e9cf7120.png 本阅读,可以对阅读中出现的重点进行摘录,或者对重点的词语进行圈划加深印象。除了阅读教材外,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数学绘本故事等。









比如学习“统一长度单位”一课前,布置了一个阅读作业《阿福做新衣》。读了故事有学生立马敏锐地发现:“我知道阿福的新衣为什么不合适,因为两个人的一拃不一样啊!”阅读了这个绘本故事,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想要探索阿福新衣做错的原因,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下一步学习的欲望。

(2)前体验式作业——感知成长

组合 95 前体验是指在明确内容、要求、方法的情况下,在课前选择合适的数学实践或制作活动,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带着任务进行教学前的实践感知。比如在《认识线段》一课前布置了一个体验式作业:“认识测量工具”。

626256e529bd7_html_52e3edbe0c8c753e.png 个作业是将书本第6页上的“你知道吗?”内容的整合与拓展。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现有的测量工具,了解每种工具初步的测量方式和测量用途,有条件地话实际动手使用工具量一量。动手体验感知,这样的教学效果比简单的观看课件图片资料要好的多,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

(3)课前调查式作业——丰富储备

626256e529bd7_html_4f5cae945a57d529.png 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的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作业时要充分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前,我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解密“我的身体上的长度”。厘米和米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直观认识了一些厘米和米的知识。这道题的设计其实就是先摸清学生的“底”,了解对于长度单位的基础知道了多少。

626256e529bd7_html_51322eea5040318e.png 学习“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一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调查作业:游玩光明动物园,调查喜欢的动物身高。完成这个调查作业的过程就是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过程,从学生喜爱的各种动物身高入手,感受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课内作业设计,目标整合实基础

课内作业就是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针对课堂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掌握学到的技能;可以把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也是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1)课内辨析式作业——突破难点

626256e529bd7_html_7c4ce4e1e51cc49c.png 内作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力求用时少、效果精。设计练习时要围绕教学目标,以重难点为突破口。比如在“认识厘米”一课中,教材的作业设计是通过看图读厘米数,但是“断尺”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材作业中没有体现。

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谁跳的远”这一作业。再设计的作业既有简单的从“0”刻度起点的认知,也有增加难度的非“0”起点的认知,对单纯看图数厘米进行了优化与整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下次碰到了类似缺少“0”刻度尺子的问题就不愁了。

2课内合作式作业——实践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改变原有的独立完成的形式,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发挥群体的功能。合作学习是可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原有的“单兵作战”的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测量方法后,小组合作一起编一首关于测量方法的儿歌,富有童趣的同时又巩固了测量方法。

组合 105 业出处:

书本例3

作业再设计:

  小组合作,简单编编测量方法儿歌。

  在学习“认识米”一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的课内作业:我会“用米”。

组合 107 业出处:书本P9第5题




作业再设计:

626256e529bd7_html_5fc2fa4ea8b89f02.png
组合作,我会“用米”

在学习“解决问题”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的课内作业:设计“小小体检表”。

 626256e529bd7_html_83820ffff491574b.png   在完成这样的作业过程中,学生先合作交流再进行实践,学会了优化选择测量工具,也规范了测量的方法,让课堂焕发别样的生命力。学生在“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3)课内创作式作业——拓展思维

传统的课内作业一般由教师设计发放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根据数学课堂的特点和低段学生爱表演爱动手的天性,可以安排一些创作型的作业。比如在“认识线段”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创造线段并比较线段的长短。动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发现用圆形纸一折,这条折痕就是线段,再操作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作业出处:书本P9第7题

组合 114


作业再设计:

椭圆 312 一张 圆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再折出一条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

3.课后作业设计,技能巩固增乐趣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当天学习的成果,也起到一定的检测反馈作用。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这块“主阵地”,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技能和作业习惯。尤其是一二年级回家不留书面作业,教师更应该在课后作业上精心设计。

(1)课后分享式作业——成功体验

孩子的天性是乐于分享的,分享交流式作业改变了单纯的文字式作业形式,以口头的形式,可以在校内与同学分享,也可以在家中与家人分享。这样的分享式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系统,找出知识内部的联系。

626256e529bd7_html_67fc6a55d0a4e12b.png 如在学完整个单元后,安排了一个“角色扮演分享会”。学生绘声绘色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对厘米、米和线段的认识,用角色扮演分享的方式符合了学生的童心童趣,用童真的语言表达对长度单位的认知总结,这个分享交流的过程正是孩子们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学习了测量方法,进行各种测量后,可以让孩子把成功的喜悦与家长分享。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他们常常会把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经历与父母分享。这样的交流能够影响儿童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在一次次交流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2)课后改编式作业——创新思维

课后作业更注重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比如学习了阿福的故事后,课后可以安排《阿福故事新编》:阿福的新衣穿不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重新编一个阿福的故事。有趣的改编拓展了学生的新思维,他们就能进行实际应用,编故事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626256e529bd7_html_f96f1feb6b103637.png 完整个单元后,设计了一个阅读“小马哈”数学日记的作业。除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找错之外,还让学生简单描述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用数学语言表达对长度单位整体的认知。

(3)课后游戏式作业——增加乐趣

626256e529bd7_html_c21f97f9eb244bd4.png 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轻松愉悦、适当竞争的氛围中游戏,能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游戏作业,既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取得普通作业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了“米的认识”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站队。这样用游戏的形式感知1米、3米、5米的距离,很多孩子乐于挑战,再次加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后操作式作业——方法巩固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阶段。操作式的作业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等,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操作与实际运用的能力。学习了“认识厘米”一课后,根据学生的爱玩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布置了一个测量作业:量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介绍给同桌听。

626256e529bd7_html_f027dbee32836e20.png 节课后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有了用厘米测量短距离的经验,再加上测量的物品是自己喜爱的玩具,他们很乐意动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学会估计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动手实践。在多次的操作中,达到掌握测量方法的目的。

四、活动成果

改变学习态度,习数学更积极。数学是严谨的,很多数学作业略显枯燥,单一的作业显然不对低段学生的“胃口”。作业再设计引导学生在更直观、更生动的环境中完成作业,更大程度地回归生活,解放儿童天性,让他们更加爱数学,爱学数学。

给予学习机会,解题方法更多样。二年级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要使他们对线段这样的概念有比较抽象的认知,是有难度的。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再设计的作业可操作、可合作,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形成数学能力,学以致用有成就。《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真知,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为培养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作业再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直观想象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周围的事物、从生活实践入手,创设合适的数学作业,激起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避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作业形式,紧密整合生活和数学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吴萍 《数学非书面家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2017年第011期

2.杨爱娟 《如何让非书面家庭作业更有趣》,《读书文摘》,深圳,2017年

3.刘建玲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8年专题研讨会文集》,北京,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