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林文平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东瀚初级中学 350321

摘要:“双减”背景下物理教学新思路,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轻学生的校内、校外负担,缓解学生焦虑心理的时候,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确保双减理念落实到实处,需要从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认识到初中生的个体差异,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基于此,文章从兴趣引导、情境教学、因材施教和实验教学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初中物理;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双减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综合性、拓展性的课程,为学生层次的学生设计学习方案,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基于目前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些探索类的物理活动,驱动学生自主参与,自行选择学习方案,完成课后作业,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

基于双减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此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如若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那么后续的教学工作实施也会更为简单,例如在《光的反射、折射》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趣味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提前准备直的木棍、水,提前做有趣的小游戏,将木棍放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此时,学生发现木棍在水中是折断的情况,一旦将木棍拿出水中,却是完好无缺的,这个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纷纷投入到讨论活动中。紧接着教师组织第二个趣味小游戏,将手指紧贴在水杯,缓慢向着后方移动,学生所看到的是手指为倒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为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教师开始第三个室外物理小游戏,组织学生到操场,站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将碗中的水洒向空中,能看到彩虹,这种现象极为奇妙且特殊。由此可见,通过一些趣味性游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实践探究类活动中,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借助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巧妙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为此,教师结合“双减”理念,介绍实际的教学需求,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这些课堂问题的产生,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试着回顾牛顿第一、第三定律,接着提问:牛顿第二定律是什么?这种问题并未构建完善的问题情境,而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物理问题,学生翻看教材便能得出答案,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通过借助实验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挖掘其中隐藏的关键信息。例如教师将5N的钩码悬挂于弹簧秤中,观察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当钩码被加速提起的时候,此时的示数有怎样的变化?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弹簧重力以及在加速情况下的示数有着怎样的区别?又反映出哪些有趣的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开始延伸出对应的物理概念。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自行感受其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化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每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兼顾大部分学生,这是现阶段教师应该思考的中的概念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校内课后服务的时间,教师则是利用这一时间段,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实行层次化、差异性教学活动,真正将每位学生的认知需求考虑在内,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分层作业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采访调查等常规作业,从实际生活出发,遵循差异互补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认识身边的物理现象,了解相关工具、机械设备的应用原理,真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电学”知识,利用电能表测量电器的功率,学生A负责观察电能表;学生B负责操作,为学生课上合作探究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动手操作的部分比较复杂,可以让物理成绩好的学生完成,而物理基础差的学生则是观察电能表,等到掌握了相应的实操步骤后,才开始动手操作。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布置实践作业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本,布置符合当下学情的实践作业,促进学生探究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这种环境如何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需要教师以物理实验作为出发点,将实验放在最基础的位置。通过实验来理解和记忆最基本的概念,在相互理解、相互验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了目的、猜想、过程和结论。而教师在开始物理实验活动的时候,应该确保活动流程足够清楚,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例如教师组织“自制电路接线板”的实验,要求在规定实验内,采用串联、并联的形式将三个灯泡点亮。接着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实验活动,学生就地取材,自行设计和安装,开始测试评级,当电路在接通的时候,学生感受到实验所带来的快乐。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认识电路图,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双减”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他们各方面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实践操作的契机,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文章采用兴趣引导、情境构建、因材施教和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践过程中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芸.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 17(15):2.

[2]张春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32):2.

[3]李远继.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