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间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浅谈小学生课间安全管理

郭晓红

林州市第五小学

摘要:学校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学生的安全教育,基本停留在学校及班主任队伍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教育之中。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管得紧,就抓得牢,不出安全问题;一旦放松,就顺势懈怠,学生的安全意识便淡薄,安全事件屡出不穷”的现象。如果真正形成领导、教师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态势,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关键词:小学生 课间 安全 管理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尊重规律、注重实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

就学校而言,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学生的安全教育,基本停留在学校及班主任队伍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教育之中。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管得紧,就抓得牢,不出安全问题;一旦放松,就顺势懈怠,学生的安全意识便淡薄,安全事件屡出不穷”的现象。如果真正形成领导、教师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态势,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小学生课间活动隐患很多

没有学习任务的课间学生是快乐的,没有教师的课间学生是原生态的,他们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无所顾忌地尽情放纵自己,可以说是生龙活虎,生机盎然。这样的课间能给学生充分的体能锻炼和思维放松的空间。但这样的课间也成了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的真空隔离带,是教师教育和管理网络的一个盲区。这十分钟里学生的活动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很多问题在这十分钟都有可能出现和发生。在这拥挤的活动场所,在学生缺乏自制的状态下,在学生高度密集的现状中这样的课间活动显然是危机四伏。今天这个砸坏了玻璃,明天那个可能又碰破了头,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显然放养的课间不可取,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是幸运,是侥幸,出了安全事故那是必然。这种课间活动教师就成了“消防员”,天天紧张,天天繁忙,今天这里灭了火,不知明天又会在哪里出事,可谓是防不胜防。结果是坐在办公室里也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课间学生的活动并非完全不可预见,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性格,近期班级的状况,都可预测学生近期可能发生的动向。所谓知已知彼,我们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这种打入不是卧底,更不是窥探,而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空间上的走近那只能是看住了学生的身却看不到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学生们心里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他们可能会发生一种什么问题或者是出现什么苗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就不会因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担心不知明天哪里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二、小学生课间事故的主要表现

  1、拥挤伤害。这种伤害主要发生在教室门口。课间十分钟学生大量聚集到教室门口,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差,拥挤现象很难避免。一旦有学生失足跌倒,就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会出现危及学生生命的现象。 

2、追逐伤害。小学生精力旺盛,喜欢运动,尤其是男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追逐打闹。在追逐过程中,跑在前面的常会不停地回头看,这样边跑边看是最危险的,倘若学生手中再拿有竹棒等小物件,危险程度就更高了。 

3、游戏伤害。这是课间十分钟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最大可能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游戏本身就隐含了危险因素;二是游戏的地点常常是在教室等比较狭窄的地方。

三、安全管理的几个策略

出了事,学校和教师都很麻烦,看来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是不行的。于是本来就很辛苦的教师就下到了班里,看起了学生,或是在教室或走廊一会指着这个“慢点跑,这样危险”一会对那个嚷“不是讲过了吗,不要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乃至出现下课了不许动,还在座位上待着,没事就是不许出教室,也不许离开书桌。教师就这样看着,疲惫不堪了,还是不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课间让教师始终徘徊在学生之外,劳累而又低效,繁琐而又紧张,无奈而又尴尬。学生则总感觉有双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玩不尽兴,学不上心,自然就衰竭了课间活动应有的休息、调节、承上启下的功能。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更是得不到加深和改善。那么如何才能智慧地引导学生过好十分钟,使班主任从这种尴尬的境地走出来呢?

1.参与学生的活动,让管理覆盖课间。让课间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间。其实课间活动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活动。任课教师下课后慢走一步与学生交流片刻,这时的交流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哪怕是和学生说上一句话,回答他们一个问题,甚至是和学生会心的一笑也许会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下课铃响起,班主任教师不妨走出办公室,加入到学生活动中不妨也来放松一下,跳几下皮筋,踢几脚毽子,参与学生的游戏,引导他们唱唱歌。这样的课间就在教师可以掌控范围之内,教师的参与也让学生游戏得更加起劲和投入,玩得更加健康和向上。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提醒不间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课间都能参与到学生中去。这就要在班级中选出负责任的安全员,让他们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以便能及时发现课间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同学。安全员的作用不仅是对他人的提醒和监督,更多的是让他影响到全班每个成员,让安全约束由他律发展成自律。

3.充分利用班级布置,让警示常在眼前。教室的布置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应当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在班级的布置中巧妙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友情提示等载体活动提醒,让这些善意的提醒象电波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活动中的学生发射,让学生处处都置身于温馨的提醒之中。比如,我在班级门前的创造栏中标有“你慢一点,我慢一点,安全多一点”,在班级前面提示有“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的字样,学生无论在走道里还是室内眼前都有醒目的警示提醒自已。

4.开发课间文化,创造快乐健康的课间环境。课间活动,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角和支配者,但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课间活动能更好地发挥课间活动的精神调节,情感交流等作用。不当的课间活动则会让课间活动丧失它应有的功能。所以课间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对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研究,需要充分开发课间文化,让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度过每一个课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童年的快乐、享受阳光的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让一次次课间活动成为学生童年岁月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学校和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起来,要动脑筋、多方面、讲策略,常抓不懈才会有效果。

此论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CJY21180507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云亭;创新性课间活动的基本特征[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10年

2

刘儒德;邓利;;小学生课间安全调查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