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无菌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无菌意识的培养

程小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摘要:本文以《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细菌总论”为例,讲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无菌意识培养。即观察检查细菌,通过细菌的分布培养无菌意识;培养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现象体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走进灭菌,通过物理化学灭菌的原理学会选择消毒杀菌的方法;感悟启智,通过榜样的力量达到无菌操作意识的升华。

关键字:细菌 课程思政 无菌意识

无菌技术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技术,是指通过清洁、消毒、灭菌等综合措施,使手术环境、手术区域或局部操作部位的病原微生物尽量减少,所用的器械达到无菌,最大程度地防止感染。学习无菌技术关键是要树立无菌观念,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医院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菌操作对于预防患者发生院感、保护手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阶段进行无菌意识的培养,严格规范地执行无菌操作显得十分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护理行业态度,为学习相关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当今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之外,还应该结合课程特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有机统一[1]。《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建立无菌观念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是该课程的特色之一2】

在人类历史上爆发了多次传染病的大流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两年余,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致病的病原体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如何认识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在护理实践中如何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启了让学生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在细菌总论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认知水平,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护理专业学生来源多样,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比较多的文科生,她们对于细菌的认知很少。另外,学生形象思维较有优势,喜欢动手参与。基于学情,在教学中,教师尽量把抽象的微生物学概念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动画供学生认知;或设计成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使课堂呈现方式适应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理实结合,知行合一、线上线下结合,注重无菌意识的点滴渗透和护士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的培养。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观察检查细菌,通过细菌的分布培养无菌意识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同理,学生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的认识更离不开实践。因此,在细菌总论教学伊始,安排丰富的实验活动尤其重要。

1.1认识微生物:微生物是什么?细菌看得见吗?第一次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微生物的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讲解,让大家对于微生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2观察细菌:实验内容为细菌的形态学检查。主要包括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制片以及细菌形态的观察。让同学们在显微镜下一次辨认:球菌(葡萄球菌)、杆菌(大肠杆菌)、螺形菌(霍乱弧菌)、鞭毛(变形杆菌)、芽孢(破伤风杆菌)、荚膜(肺炎球菌)等并画图。同学们第一次从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

1.3检查细菌:细菌在哪里呢?实验内容为空气中、皮肤上细菌的检查。空气中细菌的检查。具体步骤是:取普通平板三个,将盖子打开,置于实验台上分别10、20、30分钟,盖好盖子,平皿底贴上标签,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形态特点,计数菌落数目。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具体步骤是:取普通平板一个打开平板一角,用手指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摸。盖好平板,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记录结果。空气中细菌检查的结果是培养基上出现了菌落,且放置时间越长、菌落越多。皮肤细菌的检查,发现培养基上有菌落生长。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分析认识到:空气中和人的皮肤上都有细菌的存在。

1.4 讨论分享:通过理实结合,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菌,进行了空气中、皮肤上细菌的检查。空气作为一种病原传播的媒介,与疾病的传播和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在物体表面、人体上都有大量细菌存在,人体的正常菌群和人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态平衡关系。同学们认识到医护人员在诊疗实践中,要注意区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要坚持护理操作前七步洗手等。

2.培养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现象体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问题引领: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细菌的生长现象吗?如何给病人做细菌培养?临床上为什么会发生输液反应呢?教师围绕以上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如下:

2.1认识细菌的生长规律。联系到日常生活现象,研讨细菌有惊人的繁殖速度,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生长条件,即营养物质、温度、酸碱度、气体条件等。

2.2配制培养基及接种细菌。实验内容是学会制备培养基的基本程序和细菌接种的基本方法,掌握培养细菌的基本技能。不管是培养基的制备还是细菌接种,每一个操作学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3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特别是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引导课堂讨论,临床上输液药品如果出现浑浊、沉淀、菌膜说明什么?说明药品配制中可能污染了细菌。

通过一系列活动,同学们认识到输液药品配制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 走进灭菌,通过物理化学灭菌的原理学会选择消毒杀菌的方法

教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讨了临床上如何消毒灭菌。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3.1课前: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包括学习课件、视频,思考题:请为以下物品找到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手术室、手术器械、饮用水、受轻微污染的血清、碗筷、牛奶、门诊大厅、培养基、接种环、一次性注射器、皮肤伤口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讨论。

3.2课中:课堂中每一小组派代表分享答案。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重点解析物理化学灭菌的原理、归纳总结消毒灭菌的方法并纠错,同时开展课堂评价。

3.3课后:最后安排同学们去医院见习,收集素材,拓展提升消毒杀菌的相关知识。

混合式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了各种消毒灭菌法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4.感悟启智,通过榜样的力量达到无菌操作意识的升华

医院感染的控制借助于典型社会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启发教育、情感熏陶,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1社会事件的报道:认识到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教师介绍两个典型事件。事件一:2018年3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家皮肤诊所,护理违规使用同一注射器向多名患者注射,导致161名患者面临感染艾滋病和肝炎的风险。事件二:2019年4月,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发生一起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事件,共导致69名患者感染丙肝。一个个鲜活的事件和反面的典型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

4.2南丁格尔的故事:南丁格尔护理事业的创始人,1854年,沙俄和英法为维护殖民利益引发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中伤员救治混乱,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率领38名姐妹到达战地医院,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消毒隔离,使伤员死亡率降到了2.2%。榜样的故事使同学们认识到在护理临床实践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

总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细菌总论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了无菌意识和护理职业素养的教育,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彦霄.课程思政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育人协同效应[J].教育理论研究,2020(1):57-58.

【2】于丹.将“课程思政”引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的初步探索[J].政策解读,2019(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