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实际,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基于学生实际,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丁海霞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而在这些素养当中,“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是培养历史价值观等素养的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同时,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所谓“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在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标准”中,有四个等级,要求如下:


水平1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3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新的解释。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水平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纷繁的历史现象或多样的历史解释中发现问题,从而对史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合理解释,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鉴。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加以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一、为何要基于学生实际

以农村高中为例,所收学生多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在家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整体素质不高。拿语文学科来说,如果是150分的卷子,大部分学生语文成绩是80分左右的水平。他们书籍的阅读量极少,文字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而历史解释素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要求却很高,因此这大大影响了对他们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所以在培养历史理解这一素养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分层教学

学校从高一开始推行导学案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四个等级,设计难易程度不等的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争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的第一、二等级目标,一部分学生能完成第三等级目标,而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争取完成第四等级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导学案中设计的几个问题为例,说明是如何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的。

为实现第一等级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简单叙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3)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都能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后,其对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有大量需求,而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也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灾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按照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等级,学生已经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对已有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达到了第一水平等级。

接下来导学案又呈现了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中英《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2)若从国家利益角度考量,哪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哪些又是需要复杂分析的?

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时,需要分类讨论,不能一概而论,属于历史解释素养第二水平等级。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不同渠道,找到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共十三款。学生还把这个内容进行了分类,这非常难能可贵。《南京条约》若从具体条款来看,之所以称其不平等,主要有三:割地、赔款、赦免“汉奸”。其余还有: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从今天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而言,一国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贸易,是本国主权范围之内的事。因此,英国强加给中国的这些规定,实属强权表现。但从当时世界发展趋势来看,这些经贸条款又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中国社会开始艰难地向近代商品社会迈进。

第一、二水平等级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但老师要因势利导,争取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第三水平等级。又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场战争,后来我们称为“鸦片战争”,晚清士大夫多称之为“夷匪犯境”,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请你分别站在三方立场上依次阐明理由。

(2)你认为这场战争可以避免吗?请说明理由。

因为学生平时读书不多,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只停留在初中历史课本的知识认知上。现在对鸦片战争有这么多种说法,到底怎么回事?中英双方各是基于什么来定义这场战场的?这场战争能避免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比如中国人认为,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不仅毒害国民健康,还使白银大量外流,所以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英国方面认为,中英贸易存在明显逆差,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只在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且粗暴对待英国商人,致使英国遭受巨大损失。英国发动战争是教训清政府,同时维护自己的正当商业权益,所以称之为“通商战争”。而当时的士大夫生活在19世纪的“天朝上国”,受强烈华夷观念的影响,贵华贱夷,所以称这场战争为“夷匪犯境”。

一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中英两国不同的立场、不同目的出发,重新认识了这场鸦片战争,并领悟到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这样就完成了第三等级目标。

历史解释素养第四水平等级要求学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

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针对这个层次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

中国的开放如果不是在19世纪中期,而是更晚,中国的现状又会怎样?

这个问题对我们大多数学生如同天书,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更不知道可以查阅什么资料。所以这类问题只有一小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理解。

历史不可以重演,但假设是可以的。历史解释强调理性思维,归纳、演绎是理性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体现了历史其实是可以假设的。“中国的开放如果不是在19世纪中期,而是更晚,又会怎样?”这种反事实假设,要先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再确定因果关系,然后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解释历史事物,这些训练了学生的预见性、洞察力。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或者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虽然这些问题做起来有点儿困难,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带着一小部分学生前进着,更希望由这一小部分最后带动一大部分。

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利用导学案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带着问题学习,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索然无味的了,他们为了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解释或结论,会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不知不觉中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历史解释素养最终也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