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链接”的使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链接”的使用策略

卫芳

三门峡陕州区实验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的后面精心设计了“阅读链接”。它安排在单元精读、略读课文之后,围绕单元文化主题,提供两个到三个文字资料以及图片。它文字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是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续和扩展。

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远不止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引导:提示学生要想形成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一定要大量阅读;引导教师怎样配合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每位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那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阅读链接”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要揣摩每个“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将之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阅读链接”,使其“物尽其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阅读链接”呢?

(一)巧用“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将教学内容与课后“阅读链接”关联在一起,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在完成课文内容教学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妥善利用课后“阅读链接”资源,使语文阅读效果更优。 教师在课堂教授完《七律·长征》后,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领会到这首诗的主旨之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和积极乐观精神。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课后自主搜集和阅读毛泽东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二)对比“阅读链接”,关注不同文章的表达方法。

描写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学生的习作有什么启发?通过同一题材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的不同表达方法,并得到一些启示,也是一部分“阅读链接”的编排意图。在高年级中,部分课文的“阅读链接”,会出现多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写景散文,语言优美,形神兼备。课后“阅读链接”分别节选了朱自清的《威尼斯》和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教师在讲授时,设计主题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以“名家笔下的威尼斯”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探讨中外作家表达方法上的异同。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描述同一个景物,不同的表达方法,可以有不同的体验。

(三)借助“阅读链接”,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倡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根据“阅读链接”的内容特征和教学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链接”与语文学习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化课文内涵,拓展语文课外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借助“阅读链接”可以组织学生对故事情节丰富的课文,进行合理地创编,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本剧表演。《西门豹治邺》的课后“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编剧本的范例。学生在初步习得改编剧本的方法之后,触类旁通,可以运用到更多的课本剧的创编展演中。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链接”虽居文后,却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其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应该重视研读“阅读链接”,用好“阅读链接”,实现“阅读链接”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