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非遗之美 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弘扬非遗之美 传承文化之根 ——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梁伟升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 536000

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北海地区的民歌以咸水歌最有代表性。“咸水”顾名思义就是“海水”,咸水歌正是海上的或海边的歌,基本上是渔民们的歌。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由歌者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在世代传唱中,咸水歌反映了沿海渔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愿望以及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培育广大未成年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大力开展咸水歌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多方认识、了解、感受北海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当代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探究咸水歌传唱创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对咸水歌的兴趣,从而喜爱咸水歌、演唱咸水歌,自觉加入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一、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的“疍家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立人课程的一大品牌,曾两度荣获全国中小学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学校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了疍家娃艺术团,组建了疍家娃合唱团,将目光聚集在咸水歌之上。2016年12月,北海市非遗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授予九小“非遗传习基地”荣誉称号。2018年6月,海城区第九小学被自治区文明办授予“广西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一直以来,学校以传承疍家文化、传唱疍家咸水歌为己任,结合实施“童子功1+N”素质教育计划,将传唱疍家咸水歌作为学校主打项目,使疍家咸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广受师生欢迎。

为了让咸水歌在校园更好地传承,学校一方面将校园文化融入咸水歌资源,出版疍家咸水歌专题板报,修建疍家文化墙,制作疍家文化宣传手册,营造了浓厚的咸水歌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咸水歌课程,通过歌舞表演、视频拍摄、创编词曲等方式,开发了一系列文化资源,搭建各类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家乡魅力,在实践中体悟民族精神。同时,在内容选择上,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选择了一些内容有趣、精神向上而又易于学生学习演唱的咸水歌童谣进行传唱,如《落雨大》、《月光光》、《摇又摇》、《撑船调》等歌曲。

学校把咸水歌非遗文化第二课堂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项目开展,紧抓第二课堂疍家娃合唱团的训练,同时积极联动第三方,通过建设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咸水歌音乐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在给学生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九小疍家娃艺术团在北海市“疍家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出中挑起了大梁。学校疍家娃艺术团演唱的《咸水歌童谣联唱》、咸水歌《落雨大》,原创节目《呼唤》、《小小传承人》、《疍家娃的足球梦》、《寻找咸水歌》、《我看见了嫦娥》......多次在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获得小学组一等奖。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学生不仅多次为学校赢得了省、市级殊荣,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精编校本教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咸水歌作为引领,结合多种文化艺术教育,通过编写咸水歌特色教材,将咸水歌文化、疍家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中,让北海人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精神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在实施“咸水歌进校园”的过程中,学校依托北海市非遗中心和北海市音协,不断挖掘北海疍家文化资源,创编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童趣并适合学生演唱的咸水歌,如《北海两只岛》、《虾仔籺》、《阿公似只大龙虾》......大大丰富了咸水歌的传唱内容。学校收集了这些新创作的咸水歌,由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给每首歌曲作画配图,编印了本土音乐的校本教材《咸水歌》。同时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开设咸水歌传唱课,并邀请咸水歌传承人到校指导咸水歌演唱,拓展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生活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在“非遗进校园”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尤其在咸水歌教学上,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疍家人的生活,体验原生态咸水歌创作演唱的风格,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疍家人的生活,到侨港镇、地角渔村、咸水歌传承基地和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地采风参观学习。

现代STEAM教育理念提倡把单一技能培养目标向多技能、重实践的培养目标转变,培养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让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传唱咸水歌的基础上创编新的咸水歌歌词,对咸水歌进行二次创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现代化延伸,向学生创作技能延伸,培养学生掌握一项新的技能。

为了让学生掌握创编咸水歌歌词的技能,学校邀请北海市山歌大王沈鸿杰老师到校给师生现场创编演唱原生态咸水歌;成立学术专家组,聘请市旅游文体局副局长、市非遗中心主任胡钟生任组长,组织北海咸水歌知名学术专家联合编写《疍家咸水歌创编教程》,组织歌词创编讲座;举办咸水歌童谣创作大赛,学校共征集到了八十余首学生新作。一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作歌词的动力,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实践体验,也为咸水歌歌词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加强学习研究,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学校在咸水歌推广的时候,也会遇到不少难题。例如语言上,咸水歌以本地方言传唱,可许多外地的孩子不会讲白话,学校大部分音乐老师都是通过“绿色通道”从外地招聘来的年轻老师,他们对疍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都不了解,更不会说本地方言。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传唱咸水歌,学校高度重视老师的培训学习,邀请区内外咸水歌传承人及专家进校园对老师作咸水歌的专题讲座及指导,要求老师们利用每周科组学习时间,解决语言难题,先集中学唱咸水歌再去教学生唱。遇到对咸水歌没兴趣的学生,老师就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歌曲,用律动或歌舞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学校为了促进疍家咸水歌传唱创作基地的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开展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B类课题《“疍家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施——以疍家咸水歌为例》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老师们学习研究咸水歌的热情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几年的传唱实践活动中,学校营造了人人知晓咸水歌、人人热爱咸水歌、人人传唱咸水歌、人人创作咸水歌的浓厚氛围。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咸水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一方面传承了非遗传统文化,一方面创作了一批可推广传唱的校园新编咸水歌,推进疍家咸水歌进课堂,通过学科融合,培养了学生创作歌词的技能。学校通过咸水歌的传唱、创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音乐、文学、人文等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步形成疍家咸水歌办学特色,为同类学校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创建特色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