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李海霞

古交市第十中学校,山西 太原 030205

摘要: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其中,生活性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不仅如此,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生活性特征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比如:天气预报、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人口、粮食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等。那么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活化呢?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 利用生活化的资源,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是指教师要利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现象、实地调查、实验探究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愉快地利用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去发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地理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在学习《腾飞的交通运输业》时采取了学生辩论的方式,针对目前的交通情况提出两个观点:(1)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应该毁掉路旁的树木,拓宽道路;(2)道路旁的树木有很多功能,我们不应该毁林修路。于是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非常热烈。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明白了是非,又激活了整个教学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

2 通过课外作业,发现身边地理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对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需求,满足和发展个人多方面的智力需要。地理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很多地理规律往往隐藏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接近生活,走进生活,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去发现。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提前让学生回家收看天气预报,了解预报的内容,掌握天气包含的信息,然后找一找并画一画有哪些天气符号并熟知。再如: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变化》时,让学生收集最近几天的天气信息,用温度计观测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规律,就这样,地理知识在课外作业中被学生轻松掌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 走出课堂,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新知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具体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虽然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教无定法,现实生活中许多地理现象都凸显了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该走出课堂。比如在学习《感受地球的运动》时提出的问题:“今天是几月几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如何?太阳光照射到教室的面积多少?早上七八点和中午十二点时你自己的影子长短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去比较,通过具体实践来获得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在教室说教所获得的印象深的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

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节中,教材选用学生家乡常见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坡地开荒等景观图片,来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知识。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案例的做法,使学生倍感亲切,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便于学生养成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观念。

5 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人们穿衣服的多少、样式等,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衣服的样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当然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人们都穿短袖衬衫、T恤,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穿羽绒服、派克服,棉衣等等。

饮食与地理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饭”的局面。

传统民居的结构、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傣族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比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看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比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一定要看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环境,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从而方便出行。

6 结论

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了发展社会、完善生活服务,并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坚持自身的不断发展,更好的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廖涛.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11月

  2. 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考试周刊.2011(56).

  3. 高家宁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99-101+104.

[4] 刘丽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