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阈下中学德育实施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3

一体化视阈下中学德育实施路径探析

王兴敏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德育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战略性决定其在现代化国家的建构与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视域下,我国中学德育的实施应该着眼于对德育理论的再认识、德育工作者持续性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质和量的提升、德育工作全方位浸润体系的建设以及德育工作的评价多个维度,不仅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进行全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还要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德育体系,培养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学德育 一体化 实施路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指出“要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教材内容、德育实施方式和德育环境建构等方面为出发点,构建起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路。学校要将德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出博闻强识的知识分子,还要培养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 建立健全德育理论再认识体系

1.统一认识,提升德育工作专业性

对德育概念的澄清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学术界将德育的含义从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从广义上而言,德育是指对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进行有目的地教育;在狭义上的德育则主要针对道德教育。德育在广义层面上涉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狭义上指“道德教育”,则是关于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广义的德育会影响“道德教育”,有什么样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我们现阶段提倡的“立德树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就是广义的德育。

2.澄清定位,增强德育工作整合性

一体化视阈下的中学德育,不仅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进行全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还要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德育体系。

中学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实现“横向辐射”,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的德育培养模式,实现德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的一致性。还要充分挖掘学校一般教育活动中即学校的各级部门、各类学科中所蕴涵的德育价值,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学校德育资源整合的最优化;重视“纵向拉伸”,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在逐步实现他律走向自律,因而中学德育要在小学“重视具体情境创造型”德育的基础上提高难度,又要接轨大学大学更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但要避免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纯粹的理论说教。如此形成的德育网络,能够促成各学段之间的紧密连接,最大限度实现德育工作优化。

二、建立健全思政教师再学习体系

1.成立团队,实现德育工作共享性

聘请专家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指导,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能够在学习新的德育理论的同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专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科学的组织规划、高效的工作团体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对德育工作顶层进行整体规划是必要的,选拔一批优秀具有领导能力和执行力的教师作为整个团队的骨干核心,带领整个德育小组。针对问题一一解决,让德育任务一对一落实,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优势,做到德育工作人人干,人人都在干德育。

2.提升素质,发挥德育工作功能性

首先,统筹规划固定、可持续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的职业培训,增加教师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专业知识,提升教师德育素质;其次,定期开展各类德育理论培训、经验交流总结会以及讲座等;最后,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不仅可以开展线下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集中培训等,还须建立线上资源共享平台。线上资源共享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们能够随时随地、高效便捷地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素质。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

1.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德育实施的根本点

“儿童是道德教育的哲学家这个命题在教育学上的逻辑结论必然是:灌输是无效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普遍性中看到他们的个性,不能采用以偏概全,生拉硬套德育的模式。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工作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合理设置各个学段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形成由低到高、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科学体系。

2.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夯实德育实施的出发点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法治观念、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认同、道德品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阵地有重要价值的且可行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中学阶段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1. 深入挖掘全学科德育资源,抓好德育实施的关键点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课是一直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但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应局限于德育课程,要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各类校内校外活动进行贯通融合,实现事事皆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在语文、历史等文字学科课程中可以融入时政教育、爱国教育、法治教育等;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美术、音乐和体育学科课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通过绘画、声乐舞蹈以及各种体育运动等方式进行表达。在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时,不能浅层化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按照德育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各类课程资源发挥德育作用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德育全方位浸润体系

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统一

柯尔伯格认为“隐蔽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通过开发隐蔽课程所提供的资源能够最有效的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办学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校本文化,包括校训、校歌、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德育的开展要以此为依托,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性。

2.坚持在活动中实现育人目标

个体的品德形成是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出现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德育过程中德育活动(德育实践)是关键的一环。

开展德育活动时,目标制定是基础。德育活动目标制定要关切学生、指向学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明确德育活动每个阶段的内容与要求,基于目标开展的德育活动能够实现德育—学习—评价的一致。其次,德育活动内容设计是载体。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德育工作的规律等,将整体的德育目标细化为相应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据此设计道德教育活动。再次,道德教育规律是要求。在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德育活动的开展更要依据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领域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道德领域由他律走向自律,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德育活动的可实施是关键。德育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更要看到学生在活动中的生成性。

3.共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德育环境

家校社共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家庭教育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果,家校之间应多开展活动,进行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交流,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同时,为家长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服务。

社会的风气和舆论导向都应该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一致,应当充分合理利用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提供的德育资源。三者形成合力,同时要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低效的德育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才能有成果。

五、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

2020年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根本。让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可操作的措施、可量化的评价,化不可控因素为可控因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成果、教师的德育效果有标准的制度,奖惩有据可循,能够同时激发学生和教师在整个德育工作中的激情。

1.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维果茨基德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亦可作为制定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的重要参照。德育工作评价要考虑学生原有的道德基础,也不能停留在学生阶段性成果上,还要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性或生成性效果。将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不单纯地看学生目前的德育表现,还要关切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

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育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德育工作的评价除了教师自身外,还应该让家长、学生或社会各界其他专业人士进行评定,将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在实现评价结果科学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更加注重自我教育,在其荣誉感和参与感的促使下,加速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进程。

3.评价手段要现代化

现代化信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能够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坚持以量化评价为主,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数量化分析后,对德育效果做出评价,同时为教师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坚持量化评价的同时辅之以调查问卷、成长档案等质性评价,让评价工作更具有人文性、过程性。其中学生德育成长资料袋的建立,能够记录学生成长的典型事例,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学生得到的评价更加全面、开放。




参考文献

[1]韩震,何志攀.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思政课建设——访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1):1-10.

[2]邹绍清.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76-78.

[3]邱伟光.中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有效衔接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7(03):7-23.

[4]韩震.推进德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内涵要求与实践进路[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3):4-7.

[5]Kohlberg,L.,&Mayer,R.The Education Digest.May 1978:12.

[6]张艳.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7]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0-63.




韩震,何志攀.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思政课建设——访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1):1-10.

邹绍清.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76-78.

邱伟光.中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有效衔接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7(03):7-23.

韩震,何志攀.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思政课建设——访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1):1-10.

韩震.推进德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内涵要求与实践进路[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3):4-7.

Kohlberg,L.,&Mayer,R.The Education Digest.May 1978:12.

张艳.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