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

陈中华

广西鸿远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工匠精神是传统的匠人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建筑行业尤为重要。建筑设计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多,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建筑的不同地域环境以及气候特征,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等,在满足建筑功能发挥及其质量的前提下,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工匠精神内涵以及现代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对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建筑业发展;方式;渗透措施


工匠精神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工匠精神需要人们树立对工作执着热爱的态度,对所做的工作、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重视其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从而为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工匠精神内涵

依据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关于建筑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中的相关论述,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工匠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第一、专业性,指被聘完成职业任务时,具备完成服务的系统知识、才能和理论; 第二、独立性,坚持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判断,不受任何私利的支配;第三、公正性,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有责任为其业主服务;第四、责任性,意识到其工作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只承接在专业技术领域中受过教育、培训和有经验的职业服务工作。

二、现代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

1、技术求专。建筑业中有诸多工种,专职工作需要专业技工负责。建筑产业化工人是实现建筑工业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筑企业需要开展岗位操作技能培训考核,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从已经取得岗位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中录用职工,调动员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行业的素质和社会信誉。专业技工需要精通既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准则和行业规范,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信念,忠诚履职,增强创新意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学习新技术,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高度敏感,在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改进工作方法,找出各种知识和专业技术之间的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

2、管理求精。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需要正确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把鲁班文化贯穿于企业文化之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全局性观念,实现以最短的工期、最少的资源消耗,保证工程最好的品质。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在建筑产品的所有部位、在建筑队伍的所有岗位提倡工匠精神,将鲁班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长期地宣传和坚守,重视细节、追求卓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拥有清晰的管理思路,互相帮衬,与业主、监理、施工、设计等单位有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体现利益共同体意识。

2、生产求柔。在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业进行柔性生产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重视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审美品味的客户需求。建筑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综合考虑项目面向的顾客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建造风格。利用装配式、模块化建筑技术,采用乐高玩具搭接方式,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预制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进行混凝土的搭接和浇筑,保证拼装房的安全性;将填充墙墙体设计建造为可移动式,让客户可自由变换空间,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室内装修可采用宜家家居多样化、个性化家具,设计不同室内装修色调、风格。柔性生产、个性定制需要将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室外环境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建造精品工程满足客户需求。

三、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措施

1、充分做好调研工作,明确工匠定位。当前部分学校建筑设计专业缺乏系统收集行业需求信息的有效机制,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互为信息孤岛,既有调研机制因落实时缺乏整体合作动机,企业配合度不高。建筑设计专业采用了落地性更强的“若干合作企业负责人为主+学生反馈为辅”调研模式。针对企业负责人,由院校教师灵活采用电话沟通、书面问卷和核对大纲等形式调研,调研侧重:第一、学生工作评价,询问毕业生工作范围、技能优势短板;第二、课程合理性评价,调研课程的重要性、前后关系及学时合理性;第三、行业发展趋势评价,了解新技术在企业应用情况、前景及能力需求。学生评价则针对已就业学生,询问工作现状、晋升方式、继续教育需求。结合调研结果,企业主要反馈了以下内容:第一、能力。场地和造型能力欠缺,规范熟悉度、绘图准确性不够,图纸识图能力欠缺,设计能力不足但其他技能优势未凸显。第二、课程。缺乏实践项目和职业常识教育,需加强“计算机表现技法”“场地设计”课程,删减“美术”“CAD”课程学时。第三、新趋势。BIM 技术应用受阻但前景可观,建议了解,VR 技术可使高职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针对反馈意见,教研室针对性地调整了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工匠条件与提升师资水平。重视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打造校企双基地平台,最大化还原工作岗位环境,校企师资互聘及教师入企提升了师资实践水平,为实施言传身教、实践考核提供了条件保障。建筑设计专业与某公司开展合作,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设立“订单班”,打造“校内虚拟现实梦工厂+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校企双基地。参考 TAFE校内基地建设模式,将讲授空间、绘图空间、汇报空间合并设置,便于各教学环节切换,校内基地软硬件设施标准由校企共同商定,不同工位软硬件配置对接建筑设计院标准,配备 3D 眼镜、手柄等虚拟现实设计工具,确保满足教学企业双标准。校外企业基地主要承接“订单班”学生寒暑假实习与顶岗实习。双基地师资实现了校企互聘,“虚拟现实设计技术”及部分实训课程由企业导师教学,学校教师则定期入企参与建筑设计实践,实现双师互培互聘。学生实践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一起承担,在缺乏第三方评价的环境下,最大化保证教学效果评估的客观性。

3、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渗透匠心教育工作。 匠心教育的缺失在企业需求调研时已显现,除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加强匠心引导外,在保证课程学时整体平衡前提下,将匠心教育融入在“职业建筑师教育”与“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大纲中。“职业建筑师教育”侧重学生匠心塑造,通过具有争议的情境案例讨论,对建筑师从业常识、职业道德、社会使命和权利义务进行讲解,传授在利益灰色地带如何坚持专业独立性、责任心的具体做法;同时立足高职学生起点,明确自身竞争长处与短板,客观讲授本职业发展前景,降低学生毕业前期预期,但提高对技能持续提升后的期待,传达潜心修技终有所成的理念。相比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强化“大国工匠”案例教学,选取历史上的大匠进行思政入课教育,传承古代工匠精神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专业是为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渗透广义上是为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工匠精神渗透,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特有工匠精神的渗透,主要是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现代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并提出具体的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韩冰.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J].建筑发展,2019(5)

[2]汪海鸥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8)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