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学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学作业设计

王苗苗

平潭澳前镇中心小学 350400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老师对作业的合理布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重要作用,2021年7月以来国家明确指出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对于作业的减负势在必行,对于如何平衡学生作业和学习的问题需要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作业设计,在减少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双减背景;作业设计;创新与实践能力

  1. 双减政策关于作业规定的具体内容

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双减”政策是重要手段,是提质增效,确保素质的有效落实。在国家文件政策规定中,指出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规定中详细规定了关于作业问题,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在对待作业方面确保在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给学生增负,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同时在校内可以适量安排作业,并在学生的自主实践及教师指导下,能有效解决问题。如果是中高年级学生,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要适量,作业时长不能超过60分钟,让小学生能有更多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期间,要以“双减”政策为指引,能创新作业设计方式与内容,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当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2.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并能确保学生有效体验科学实践过程,提升科学探究兴趣,确保学生能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科学基础知识,为初高中的物理、化学、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小学苏教版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要求。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与掌握物质的运动形式、基本性质等,能对地球存在生物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解释生命欧东的特征及生命周期,要让学生能对太阳系进行了解,同时也能认识到在能力延伸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与力量。[1]科学课程的作业形式在布置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进行布置,确保作业形式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能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要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有趣的科学作业中发挥个性,因此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如何发挥科学课程作业的巨大作用,值得老师探讨。

3.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具体举措

科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何有效进行作业安排,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3.1 设置趣味性作业

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科学知识的不断延续就是人们对世界的好奇而不断延伸的,例如在学习太阳系、宇宙、地球等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模型做出演示,帮助同学们理清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课下老师还可以布置绘画作业,将科学知识和绘画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2]

3.2设置实践性作业

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运用独立、自主、合作、讨论的探究性方法进行科学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和同学通力合作、自主动手完成相关作业,例如在五下课本中《沉与浮》单元需要学生“造一艘小船”、《热》单元需要学生“设计一个保温杯”《时间的测量》单元“制作一个水钟”[3]这些任务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结合成小组通力合作完成这一主题,作业的完成首先需要有设计过程、再到基本材料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内的分工,通过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和同学的相处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提升人际交往能力。[4]

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作业设置更应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科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只从书本上得到,还要从日常生活中 体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材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科学作业的优化设计,让每个学生享受作业的乐趣,让每一次科学作业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之间培养合作情感的手段。通过合理的科学作业设计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初高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云昊. 双减政策落地 强监管下教培行业吹落"风口"[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1(7):5.

[2]廖宇清, 黄建云. 上海"双增双减"政策内涵与实施[J]. 规划师, 2015, 000(0z1):52-55.

[3]方俊明.融合教育和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4]肖梅.国内“家校共育”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