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张碧娜

广东省陆丰市南塘镇中心小学 516534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纷纷涌入,冲击着大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甚至直接影响大众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策略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研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德育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思想和学习生活习惯。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对课内知识的讲解,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限。在课上不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从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深化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国近年来提倡“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各学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使他们难以理解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由于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上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生字、生词及各类修辞手法上,对课文内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一带而过,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阻碍了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7 课《慈母情深》教学为例,“孝文化”一直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因此,教师在《慈母情深》一课中可以先借助教学课件进行母爱的情感渲染。教学课件的内容有非常经典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生动的语言为小学生传输三个含义深刻、意义非凡的教育故事,让小学生在欣赏动画片一样的教学课件中深深感知伟大的“母爱”,牢牢记住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慈母”以及她们的育儿方法和做人标准。三个经典慈母故事不仅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浓浓的母爱氛围,还能够初步启发和教育小学生,从而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件结束时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具有较强亲和力和亲切感的歌曲再次唤起小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对母爱的重温和对幸福的回味。这样小学生就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得到情感渲染,自然能够快速感悟到课文中的炽热母爱,能够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意识”根植于小学生的思想之中。

2.2组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保证他们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文化经典诵读等,如在教学唐诗《锄禾》时,让学生富有感情地诵读,就能想象到诗中所描绘农民在烈日辛勤耕作的情景,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艰辛,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优良品格,领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课上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发挥学习积极性,就难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探索教学方式,构建生动的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2.3构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目标之一,语音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让他们更加有效地与社会交流,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生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模仿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过于刻板,或介绍历史背景,或分析文化事件,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缺少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影响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模拟文化情境,如讲解古诗词时将自己打扮成诗人的形象,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完成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任务,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文化素养。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藏戏》等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排练成节目,让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表演结束后,再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就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4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如果忽视营造意境,就不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也不能将理性文字感性化。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墨守成规,只对文化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如分析词语含义,忽视解课文深层内涵,学生只能夯实语文基础,无法真正理解文化内涵;在翻译古诗文、分析传统文化内涵时,一字一句进行解读,不能明确作者隐藏的情感变化,也无法深层分析其中带有深意的思想。因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挖掘教材的内容,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课上向学生呈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分析,并与他们共同完成主题讨论任务,在不断合作交流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是一门感性大于理性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对语言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并在有所感悟后升华思想。教师要注重分析情感因素,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自由表达感情,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为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 初探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 学周刊,2020,(28):161-162.

[2]高艺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 新课程(上),2019,(11):276.

[3]李缓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初探[J]. 新课程(综合版),2019,(10):226.

[4]张佳.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初探[J]. 新课程(小学),2019,(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