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蔡琪军

大英县蓬莱镇火井小学 629300

摘要:新课程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反思,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能够促进教师走向成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整个过程,进行回顾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环节中教学的调整、教学的评价,乃至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反思。同时,教师做到反思主动性,始终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前提,大胆运用新课程理念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力争自己成为新课程下的反思性教师而努力奋斗。

1、《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乃至三维目标

过去的教学观一直把学生的知识与解题技能当着唯一的教学目标,在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能够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己独占三尺讲台,自己讲学生听,害怕自己某个地方没有讲到,学生没有掌握到该节课预定的知识,更谈不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只要学生在考试时,能够考上高分,就达到了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教师忽视了。新课程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学生过程,感悟学习乐趣,以展示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为前提的课改核心。课程的改革,是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自己教学目标中三维一体的目标要重点进行反思,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活动有滋味。但是,有部分的教师课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没有较好地根据学生的掌握《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以及学生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情况去设计,教师用统一要求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有部分学生虽然自主学习但是不能达到老师所提出的目标,而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自己已经理解老师的知识,则学习起来毫无味道。教师给学生预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流于形式,不外乎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逐一去解决。这样,本节课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的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立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获取到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

2、教师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尚存在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全班学生所具备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技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精心预设学生学习各个环节,优选精选教学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有效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立足于全班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学生这种个体差异,自己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是否有利于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否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兴趣,是否通过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真正让乐学、学会、会学。教师要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分析看出,个别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学习,只注重表面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完全在教师的牵引下,去学习,教师放不下,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就毫无事情。显然,持有这种教学观点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去学习。由于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欠缺,对自己的行为,尚不能完全去控制,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还不能较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这就需要教师适宜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给学生学法的指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便于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信息,及时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也便于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融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学生学情,合理将学生进行分组,充分调动组内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情感交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整个活动的评价,进行有效反思。课前教师向学生明示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的组织活动,教法的使用,学生学法的指导等方面,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方式去评价。评价的方式多样,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教好发现问题,吸取其他学生的长处,不自己的不足。

3、强化《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主动学法,克服“五种心理”;二是自觉守法,做到“五个一定”;三是与法同行,教师提出“五点希望”。

教师用生动鲜活、触目惊心、令人痛惜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联系生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对青少年学生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出了“五点希望”:一是养成良好习惯,自觉遵纪守法;二是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古以来就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和“有德无才,其才可用;有才无德,其才难用”的思想观点,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教育必定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除了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所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状况。初中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相对应的,正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初中学生又处在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可塑性高的人生阶段,因此重视并解决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境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缩小城乡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差距,显得重要且迫切。笔者坚持以教学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新媒体环境四种不同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路径,从而促进人们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的重视,提升教学效果,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姚建宗.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形象的社会表征研究[J]. 张悦.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