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小海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万宁小海 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策

林凌燕

海南省万宁市生态环境监测站 海南省 万宁市 571500


摘要:万宁小海是海南省最大的内海潟湖,水质是介于海水、淡水之间的独特水质(年平均盐度约为10‰)。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大量排入以及小海自身水体交换、净化能力减弱,导致小海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本文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和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提出退塘退排、纳潮活海、治污净海、生态蓝海等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提升小海水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小海区域海韵特色绿色经济,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民生福祉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内海潟湖;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1.概况

万宁小海是我省最大的内海潟湖,水域东西宽3.5~7.5km,南北长约10km,总面积约45km2,与外海的海水交换点仅为位于东侧的1个约150m宽的港门口,整体呈肚大口小的葫芦形状(湾口狭窄,湾内开阔)。涨潮时,大量海水涌进小海,海水比例急剧增大,水质盐度升高显著;退潮时,随着湾内海水流出,水质盐度明显下降。汇入小海的主要河流有龙首河、龙尾河、东山河、太阳河旧河道(流溪沟)、白石溪等。海水、淡水交汇融合,形成了介于海水、淡水之间独特的内海潟湖水质(水质平均盐度约为10‰)。

2.水质现状情况

为全面掌握小海水质状况,我站从港门口到内肚港尾沿水域中线共布设6个点位开展常规采样监测。根据近3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万宁小海水质总体为差(即一类、二类<60%,劣四类≤30%)。其中,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为16.7%,水质一般(三类)点位比例为33.3%,水质差(四类)点位比例为33.3%,水质极差(劣四类)点位比例为16.7%。万宁小海优良水质比例仅为16.7%,未达到水质管理整体目标要求的“良好”水质类别(一类、二类≥80%)。水质超二类标准的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

3.污染原因分析

根据污染源现场调查结果,结合水质污染特征,万宁小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为:

3.1 水体自然交换能力下降,自净能力下降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无序的围海、填海建设海水养殖池塘,小海南通道已全面堵塞,目前海水交换通道仅靠东侧宽度约150米的港门口,再加上港门口内侧海域存在大量、无序的水面网箱(鱼排)养殖,导致小海涨潮、退潮能力大幅减小,水体自然交换条件极差,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水质污染加剧。

3.2 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水质不断恶化

小海周边有3个镇墟、22个行政村约2.1万m3/日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小海,还有入海河流沿岸村镇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随河水排入小海,在小海水体交换能力不断减弱的条件下,水质污染物长期累积聚集,导致小海水质不断恶化。

3.3 养殖污染物质直排入海,水质污染加剧

小海水面现有鱼排养殖网箱约2.5万口,环小海周边养殖池塘约1.5万亩,养殖废水、废弃物、排泄物等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加剧了小海水质污染程度。

3.4 底泥长期沉积发酵释放,二次污染严重

长年累月泥沙、固体废物沉积小海水底,形成厚度近2米的底层淤泥,其中聚集了大量污染物质,特别是富集的氮、磷及有机物质在水动力、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发酵释放,内源二次污染导致小海水质严重下降。

4.整治措施对策

结合小海水功能区划、环小海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目标等因素,小海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策思路为退塘退排、纳潮活海、治污净海、生态蓝海等综合整治措施,以及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环小海经济圈绿色发展机制等。

4.1规范监管养殖活动,实现持证养殖

根据小海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等海水养殖功能区划,全面清退小海“禁养区”范围内0.9万亩养殖池塘,全部取缔小海水面2.5万口养殖网箱。小海“养殖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须采取生态养殖方式,申办养殖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实施按证取水、养殖,按证达标排放尾水、妥善处置养殖废弃物(特别是底泥),严禁无证取水、无序养殖、超标排放尾水。

4.2 统筹整治生活污水,减少入海污水

统筹开展小海周边镇、村生活污水整治,减少生活污水入海总量。一是加快推进镇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乐镇、后安镇等2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要于明年底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常使用。二是全面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小海周边共22个行政村农村污水纳入治理范围,加快推进小海沿岸生态修复截污项目、环小海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等工程建设。三是开展东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尽快实施东山河截污纳管工程、东山河流域周边老八街污水管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提升入海河流水环境质量,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

4.3综合利用畜禽粪污,杜绝直排入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管理规定,加快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建设,有效收集利用畜禽养殖污水,促进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杜绝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入海。

4.4稳步推进整治工程,逐步改善水质

制订小海综合整治总体规划,稳步推进整治工程。一是退养还滩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小海区域0.9万亩养殖池塘实施退塘还海、退养还湿和种植红树林。二是南汊道恢复工程:恢复小海原有的南潮汐通道,协同现有的港门口通道,提升小海纳潮能力、水动力,让小海真正“活”起来。三是纳潮活海(石门口拓宽)工程:将港北石门口从150米拓宽到280米,增加海水交换量,提升水质自净能力。四是底泥疏浚工程:疏浚淤泥约2000万m3,增加小海容量。五是智慧管海工程:建设小海智慧水资源信息化系统。项目须按照环评文件要求实施,严格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

4.5落实湾长责任制度,实施长效管理

明确小海各级“湾长”人选,落实“湾长”责任制,将小海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湾长”工作任务清单;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参与小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成小海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掌握水质状态;建立小海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小海长效管理。

4.6实施绿色发展规划,促进民生福祉

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定环小海经济圈绿色发展规划,在完善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发展休闲渔业、戏水娱乐、环海运动、龙舟比赛等海韵特色经济产业,全力促进小海区域民生福祉。

5.结语

按照海南生态省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本。实施小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成小海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掌握水质状况、预警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水污染事件,确保小海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全面实施小海经济绿色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在保护中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加大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小海区域民生福祉。


参考文献:

1、《万宁市志(1991-2010年)》;

2、《万宁市年鉴》(2011年至2020年印发的年度年鉴);

3、《万宁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年)》;

4、《万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2016-2020年)》及各年度报告;

5、《万宁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报告》(2016年至2020年各年度报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