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高三历史教学反思与复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高三历史教学反思与复习策略

邢明珠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2021年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刚过去不久,面对实战不少老师抱怨现在的历史题偏、怪、难,尤其是反映在选择题上,可以说是思维的角度“失之毫厘”,最后的答案就“差之千里”。作为一名高三历史老师,我仔细对比分析近几个月的大型考试,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谈谈以下几点对教学的三点反思和对复习策略的调整。

一、教学反思

学生存在概念不清晰的情况,比如第1题分封制下列国土地面积的变化是开拓的结果,学生认为开拓是内部诸侯兼并的意思,但其实开拓指的是向外开疆拓土。这些概念并不是核心重难点,所以疏于阐述概念,所以学生往往就因为分不清概念而出错。

学生在所学知识和根据材料分析问题上面出现了判断失误,比如第8题,学生选择的选项本身是有据可查的,但是离材料所给信息太远,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所以即使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却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得分。

基础知识不牢固,在高一高二还可以凭借自己半生不熟的知识储备答题,但是真正的高三面临的高考模拟题就糊弄不过去了。基础知识必须非常扎实,细致区分相类似的历史事件,才能得分,比如第13题的B选项建立独立统一的政府是1776年《独立宣言》,而不是1787年宪法。

历史做题技能和基础知识储备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此外,还要注意必修与选修的题量分布,本次期中考试虽然没有考选修教材的知识点,但是最终的高考是一定会考《人物》一道题,《改革》一道题的,务必在平时加以温习训练。晚自习时间也要划分清晰,虽然只有35分钟,但也要对做题、背知识点、阅读材料加以规划。

二、复习策略

对于做题技能方面本次失分重灾区的主观题,需要平时让学生写,并且手批他们的得分点。并且在平时周测月考,也一样在考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拿答题卡,让学生晚自习对照答案自己批阅一次,老师也手批一部分,一定要让学生亲眼看到得分点在哪里。为了充分利用好刚考完试之后学生对成绩较强的重视时期,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负责讲题,而不是在课堂上仓促提问,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做对题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订正时间内给学生布置明天上课时的讲题任务。主观题一定要学会圈连定位,答案从哪里而来,从哪些角度而来。学生的思路必须包含教材知识、材料概括和思维角度三个层面。并且在平时的上课讲解中,呈现出题目分析的思路,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发力才能得到应得的分数。

对于基础知识储备方面,虽然学生已经高三,但现实的学情是学生的很多基础知识仍然是逐渐遗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记忆没有形成网络。零散的知识点根本没有存放的路径,知识点一定要有可以“落地”的框架,基础和能力其实并不兼容,学生闷头拼命做题并不能质的改变他们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基础知识方面,落实到“学生能掌握多少”,而不是老师讲多少。一个基本的要求是看到题目中的新情境马上要反应出对应教材的哪一部分,所以教材要有单元框架也要每一课的子目框架。

必须将做题技能和知识储备两各方面都扎实地训练好,才能使历史成绩稳定提高,单抓某一方面绝不是长久之计。我在晚自习时间会正对性地给学生做专题热点的材料补充,比如赋税制度专题、土地制度专题、乡绅专题等等,这部分补充材料一部分选择性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另一部分不那么难以理解的就在晚自习历史时间由课代表拿着鼠标坐在自己位置上播放PPT,多读一些历史补充材

料,打开学生视野,在考试中遇到新材料的时候才不至于慌乱。

三、实践准备

备课时就要做好历史教学的理念准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见地,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时,要有一个历史理解力,才能更好的到达历史解释。老师的讲课重点之一放在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上,他充分运用了反问、转问、追问,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追问学生的答题思路可以将把思维可视化,同时又可以让其他同学有收获。从整体到局部,立足于“养成、主题、情境、活动”四个维度创新历史教学,可操作性强,很具有借鉴意义。举个例子,在新中国初期的外教活动中,1953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及1955年的万隆会议这三个活动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因为时间跨度小,内容难区别。老师创造性地将这三个知识点用周总理三印联系在了一起,1953年和平共处原则的“印”是周总理接件印度代表团,1954年的“印”体现在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1955年的“印”体现在万隆会议的开会地点在印尼万隆。学生记住了三印也就记住了这一连串的知识点,这种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的功力,但是平时我也要尝试着操作,积累这种小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也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了一条条清晰的线索。

平时研究高考命题,在课堂小结结束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可设置选择题,也可设置讨论题。在这节课堂中就有时与空的考量,用了多个地图设计,毕竟高考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山东卷第19题的例子,一个咖啡馆让你编一段对话,需要学生“神入”的能力。这种“神入”能力要求学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变迁与延续思维,不要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点上。再比如给出一个山东地图人口分布图,指出哪张图对应哪一个时期,并说出依据。这说明时空观念非常重要,落实到教学中的时候,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这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可以跟学生强调把“问题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上来”。或许刚开始学生问的问题可能措辞不严谨、累赘冗余,但是长此以往地坚持,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就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即所谓的“领略你的要点,质疑你的弱点”。在今年的高考中,短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一路到底出现了不少题目,这个信号传递的是从教学到高考要承担起学科育人道德关键环节,提高价值性、思想性。国史这块,也要给学生做大题,建国初期的对外开放,新中国是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的。现在的题目很讲创新的,题目要创新就经常会用对比的方式捕捉教学的盲点。高考试题是以大学教授为组长,所以史学研究会体现的较充分,和高考命题人同步思维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老师一定要增加阅读量,把握史学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2018.

[6]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晴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