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论在双语双方言者笔译“去稚”中的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3

语言模因论 在 双语双方言者笔译“去稚” 中的教学 研究

单宇鑫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摘要:本论文基于语言模因论,用自我修订机制系统研究消解双语双方言地区学生笔头“稚译”现象的方法,围绕基因型传播模因和表现型传播模因(生成程式化语言模因)在笔译“去稚”中的规律性作用,厘清教学过程中可能施行的修订性“去稚”方略,以利双语双方言者的地道译文,促进以广东省粤方言为代表的双语双方言地区汉译及汉译教学的准确与规范。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双语双方言;稚译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科技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基于语言模因论的双语双方言者自我修订式笔译“去稚”研究,项目编号:GKY-2020KYYBW-33。

一、引言

学界对语言模因论及双语双方言现象研究由来已久,基于广东省双语双方言现象对学生笔头“稚译”产生的影响,本文侧重语言模因论视角下修订式笔译“去稚”方略研究。“模因(meme)”一词出自于英国演化生物学家 Richard Dawkins 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该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在希腊语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切斯特曼 (Andrew Chesterman)创新性地将语言模因论与翻译相结合。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二、语言模因及翻译模因理论阐释

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首次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meme的概念,Dawkins在探讨基因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出存在于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Dawkins,2006)。美国语言学大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一种跨越不同语言的语法通则,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 即特定语言的语法) 转化的过程。这种“普遍语法”在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就是以语言模因的方式传播的。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何自然教授以“语言模因”的提出以及判断的基本依据为切入点,指出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何自然、何雪林介绍了模因学的由来及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的仿制,提出了汉语语言仿制的四种类型(何自然、何雪林,2003)。研究语言进化问题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为语言模因及其与翻译学的关系研究拓展了新视角与可能施行的策略。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

1977 年,美国民俗方法论者 Schegloff、Jefferson、Sacks 在《语言》杂志第53期上发表《会话中修补结构的自我更正偏好》一文,为语言学习者自我修订表达及写作提供了研究基础(Schegloff、Jefferson、Sacks,1997)。Schegloff提出了修补的分类,按照自己还是他人启动或完成修补来分,修补可分为4种:自我启动自我修补、他人启动自我修补、自我启动他人修补及他人启动他人修补。Levelt把自我修补分为错误修补、恰当修补、和不同修补;他还把错误修补分为语音错误修补、词汇错误修补和句法错误修补三类。

自我修补(Self-Repair)又被文秋芳教授称为自我修订,是指学习者在表达过程中,根据自我监控对自己语言行为进行的后续调整修订,这种调整包括对已表达语言内容的增加、减少、重组和纠正。近十年左右,我国语言学界已较完整建立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的应用和发展的语言模因理论。

三、双语双方言地区翻译模因的建立

学生笔译带有“区域特色”,根据广东省粤方言丰富且复杂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双语双方言学生笔头“稚译”的现实状况,在保护学生喜用习用“粤方言”心理的前提下,基于语言模因论研究可能施行的“去稚”方略,符合国家保护方言的文化战略,也具备现实性地区特色。从双语双方言现象与学生笔头“稚译”的关系及双语双方言地区语码转换(暨损耗)机制出发,逐步解决由双语双方言导致的信息不准确及损耗,透析语言模因可产生的修订式补偿策略,为方言地区的译学建设带来新发现及新尝试。在双语双方言地区的笔译实践中,将语言模因论及自我修订与译文“去稚”相结合,在涉及方言的语码转换过程中,尽力削弱方言对笔译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粤方言地区学生笔译质量。此外,厘清在双语双方言地区,涉及方言参与的间接转换机制中,原文信息所受到的影响、衰减甚至误解在多大程度上可由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自我修订进行厘正,为粤方言地区笔译“去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推向我国其他双语双方言地区的笔译“去稚”研究提供实践指导。

首先利用汉英笔译、英汉笔译课堂授课机会与调查对象直接接触,围绕课堂教学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译文实例进行询问,从方言对笔译的影响出发,对笔头“稚译”做多侧面、多角度考察,梳理语言模因论类别,澄清并建立语言模因程式与双语双方言者笔译“去稚”的辩证关系再利用翻译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类比语料库对双语双方言地区笔头“稚译”现象进行测试验证、分析与归类,之后,可通过分离、简括、归纳环节,“稚译”现象升至抽象认识,再与语言模因应用结合,整合为系统性理论认识。这种闭环研究方法最终可以灵活、动态记录信息,实时确保语料的真实有效,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较少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双语双方言学生笔头“稚译”的表现,分类查找“稚译”的原因,深入探究有方言参与的三种思维转换机制,这就完成了稽考“稚译”发生的源头问题。探究双语或双方言交融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性现象,基于大量数据和实证做对比分析研究,最终生成可用于“去稚”的语言模因程式,这是查证规律的步骤。再通过适用不同类型文本(尤其是应用文本)的语言模因,不断丰盈理论材料及实践支撑,层层递进,扎实推广,为未来可能进行的我国其他双语双方言地区笔译“去稚”研究打好基础。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从语言模因论、自我修订如何作用于双语双方言者笔译“去稚”的过程及结果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语言模因论分类系统考察,得出语言模因的表现型: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其次,基于目的原则的自我修订及自我修订再分类,再逐步建立常用、固定、扩展模因程式以厘正“稚译”现象。

四、语言模因与双语双方言地区笔译教学

关于双语双方言地区语码转换(暨损耗)机制,黄忠廉在《方言翻译转换机制》一文中提到,所谓方言间接转换机制,指原语方言必经语内转换才可转换成译语方言或标准译语的过程,呈现为曲折型翻译路径(黄忠廉,2012)。具体表现为:①原语方言→标准原语→标准译语→译语方言;②原语方言→标准原语→标准译语;③原语方言→标准原语→译语方言;④标准原语→标准译语→译语方言。黄忠廉指出原语理解阶段多半要经方言转换为标准语的过程,译语表达阶段可能经过标准语转换为方言的过程。陈恩泉在《双语双方言研究的学科思考》中指出,当双语人进行交际的时候,言语信息库必须具备同对方所用相同的语码系列,才能自由选用并以此为基础生成言语形式(编码),作为反射信息输出而形成思想、语言行为,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陈恩泉,2000)。这是双语人进行双语交际的基本功能:代码变换的能力。对于双语人来说,代码变换的功能越强,双语交际过程就越流畅,“译文”的质量也就越高,反之,“译文”质量越差,“稚译”现象越明显。

利用手检和机检收集语料,定性定量结合,全面观察笔译“稚译”现象,总结“稚译”规律,在双语双方言地区笔头“稚译”规律性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方言参与语码转换与“稚译”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该规律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把语言模因论切实应用于翻译,尤其是双语双方言地区的汉译,要注意研究重在语汇语法,重在分类整理;而划分汉英互译文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常见文本设立常用、固定、扩展模因程式,重点任务则是总结揭示规律,规范使用实施标准。

寻找双语双方言地区笔头“稚译”规律,包括不同类型的“稚译”现象到底如何发生发展、彼此影响,需具备较强逻辑思辨能力;建立双语双方言地区翻译教学、实践和汉英互译活动中“稚译”语料,手检、机检、甄别、分类工作量大,需辅助计算机相关知识以便分类及提高研究效率;细化语言模因的传统分类及应用,延展应用自我修订理论(常用于口译、口语等的修补),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一定难度为地区汉译文字规范献计献策,在实践中积累模因程式,创新性改良双语双方言地区笔译方言腔,为教学界汉英互译教学、双语双方言地区翻译教学(暂为弱项)和笔译“去稚”提供新视角新尝试,为我国其他双语双方言地区提高笔译质量提供实践参谋,为翻译测试及翻译批评提供较为可靠的译学理据。

分析双语双方言者笔译“稚译”成因,求得消解的对策。基于已有的“稚译”表现与双语双方言之间的关系研究,生成双语双方言者思维中的语码转换,经历由标准原语转换为原语方言再转换为标准译语这一间接转换机制,还是由标准原语转换为译语方言再转换为标准译语这一间接转换机制,抑或是由标准原语转换为原语方言再转换为译语方言,最后得到标准译语这一更为复杂的间接转换机制。基于该转换(暨损耗)转换机制,进一步剖析双语双方言者笔译“稚译”成因,力求以语言模因论消解不同种类的“稚译”现象。

以双语双方言地区笔译“去稚”为目的导向,总结语言模因的分类与应用。模因的表现型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可以减少何种“稚译”现象?模因的表现型二:同形联想嫁接,可以弱化何种“稚译”现象?模因的表现型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可以解决何种“稚译”现象?在三大模因表现型项下建立“常用”“固定”“扩展”模因程式,尤其是适用于应用翻译的常见程式,按照应用翻译类别予以细化,如广告翻译、外贸函电翻译、科技翻译、政治外宣资料翻译等,逐步建立并引导双语双方言者积累可以“复制”的模因,以“替换”常见的“稚译”错误,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双语双方言者的自我修订意识,甚至培养“条件反射”般的自觉发现→修订→积累→发现→修订→积累意识,这就可以逐步弱化、消解由于方言参与语言转换所导致的“稚译”现象。

五、结语

将语言模因作为语言接触手段,保护双语双方言者喜用习用粤方言的心理,规范译文,有利于地区性语言建设规划;基于普通话的笔头英汉、汉英互译研究详实丰盈,而带有双语双方言地区特色的研究不可或缺,也补空缺,这些做法聚焦了地方翻译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

细化语言模因,尝试延展语言模因、自我修订之于翻译学的研究,解释且解决双语双方言地区笔译“去稚”问题,这创新性地研究了语言模因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科会诊的科学态度,从思维、文体、认知、哲学等多学科会诊汉译语言本体,可以拓展阐释的高度与深度,再使用辩证思考的方法,针对总体研究对象及具体研究对象,始终以平衡辩证法处理问题,绝不以弱化方言影响为目的或手段,尽力反映本真,尝试为“去稚”可施手段提供方法论。

依据翻译文本类型建立模因程式/程式模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全过程破解双语双方言者汉译文根本问题,根治“稚译”顽疾,积累了较丰富的语料及方法论,以广东省粤方言地区汉译问题为研究靶子,也可以中国其他双语双方言地区汉译问题为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7:88.42-43.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Schegloff, E. A., G. Jefferson and H. Sacks.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97, (2) .

[4] 陈恩泉. 双语双方言研究的学科思考[J],学术研究,2000.

[5] 黄忠廉.方言翻译转换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 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作者简介:单宇鑫(198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单宇鑫(198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