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班级德育网络 提高德育管理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3

构建班级德育网络 提高德育管理 实效

劳永聪

广西 灵山县那隆第一中学 535414


摘要: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管理,初步构建一套以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为支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手段,家长、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校周边社区群众指导、监督为条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网络管理模式,使各方真正形成一致的德育教育合力,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网络 班级 家庭 社会 制度 环境 学科渗透 实践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疾风暴雨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也就是说,他们心理成熟的速度慢于生理发展的速度。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独立与依赖,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心理断乳期”。所以初中阶段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管理,构建德育网络,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德育教育立足班级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完成各项任务的立足点。要把班级德育工作做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制定德育制度,营造德育环境,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实践活动。

1.1健全的制度保持德育实效

初中生的情绪具有变化迅速但不持久,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的特点。对他们的错误,如果只进行一两次的教育,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连续不断、前后一贯地加以贯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班级必须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班级必须自始至终得贯彻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另外,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班风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为后盾,严格的纪律必须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做保障。首先,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统一学生思想。根据学校的量化管理制度,优胜红旗流动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制度,制定班级目标: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每学期争取获得15次流动红旗,获得3次文明班级。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组织学生结合学校的校规、校矩,民主制定班规。包括上课常规,作息常规,卫生常规,值日常规,集会常规,文明礼仪规范,校园活动常规,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学生操行评定制度。通过学生民主制定规则,使学生的意愿和愿望通过合理的渠道得到满足,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解决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再次,明确要求,督促执行。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矩,班规、班矩,让各个规则深入民心,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学生自评自查,小组之间的互评互查,班委的检查、总结,班主任的督促、抽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2良好的环境影响德育实效

构建班级德育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年龄尚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班级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直接、具体,而且深刻。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会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首先,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具体做法:创办班级图书角,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以班级黑板报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作用。班级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上名人名言,学生课桌上贴奋斗目标和座右铭,每天黑板上都写上一句切合实际的名言警句。让环境德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丰富班级德育内容。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教育,并进一步延发为爱家乡,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并进一步延伸为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抗冰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创设班歌,每一个月唱一首爱国歌曲,读一本励志好书,看一部优秀电影,签一份公德承诺。进行制作“低碳环保”公益广告比赛,制作“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手抄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正确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对班级成员具有熏陶、感染和约束的作用,是班集体的“凝聚剂”。首先,选拔班委,构建班级监督管理网络,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的领导核心。其次发挥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影响其他学生和整个班集体。再次,树立榜样,宣传典型,让每个人在班上都有自己崇拜和学习的偶像。此外,利用教室值日日记,及时对班内讲文明、懂礼仪,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进行表扬,对违反班规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1.3学科渗透增强德育的实效。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必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如:英语课教日常用语时,教会学生常用的礼貌用语;音乐课教红歌、教山歌,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的教育,提高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责任感。体育课通过集队、示范、练习、竞赛等,进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教育。总之,要把德育知识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寓道德教化于课堂教学之中,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1.4实践活动巩固德育的实效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必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不仅仅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实践构建新的道德认知体系,或对原有的道德认知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因此我们班级三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例如:

主题班会:班级召开“学规矩、守规矩”的主题班会,树立“懂规矩、守规矩”的意识。召开“与法同行”的主题班会,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学雷锋、树新风”奉献精神的教育等等。

艺术活动:参加国庆“红歌”大合唱,“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讲孝德,我行动”演讲比赛,“讲文明、讲礼仪”手抄报,制作爱心卡,“变废为宝”小手工制作,元旦文艺晚会,主题书画展等等。

体育活动:队形队列比赛,广播体操评比,全校篮球比赛,校运会等体育活动,赛纪律,赛团队精神,赛精神面貌。

实践活动:同学之间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忙;与同学文明交往、礼貌待人的行为训练;打电话的训练;公共场所办事行为训练;卫生清洁内务评比;清明祭扫烈士墓,瞻仰烈士纪念碑,缅怀英雄事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做人的根本。

2、德育教育步入家庭

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往往在家庭中找到它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经常出口成“脏”的学生,其父母也经常粗言俗语,脏话连篇。可见,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家长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在农忙假期间,让父母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田劳动,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在日常生活中,让父母与孩子合作完成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目的是加强孩子与父母沟通消除代沟,体会父母的愿望和感受。

电话联线,沟通无处不在。由于生活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家长都是过年前才回家一次,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让家校合作落到实处,在开学注册时强调学生必须注明家庭电话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把学生在校的行为以及学习状况定时向家长反映,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相关信息,并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对面交流,和谐互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教师対学生“恨铁不成钢”,严厉苛责。家长对出于对孩子的袒护,上门声讨。同样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为什么会剑拔弩张?原因就是平时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为此我们开设“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制度”以及“家访制度”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两个时段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让双方甚至三方面对面的交流,排除沟通存在的障碍,从而达到信息沟通,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

3、德育教育走进社会

一个人如果一出生或幼年就离开社会,由于缺乏与人交往,他的智力技能等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角色也不同。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家庭,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商场,我们是顾客,在公路我们是行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则,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做到依法自律,学会慎独。所以德育教育必须走进社会,才不会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变成空中楼阁。为了使社会教育得以切实发挥,我们在研究前就与镇派出所相联系,聘请所长担任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上法律课,说明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讲述具体的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案例,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另外,要求学生留意日常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时的情景,或自己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相互交流语言文明的好处,以及语言粗俗带来的危害,逐步学会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熔炉之中。通过比较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认识自己,加强自我感悟与自我教育。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指导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构建一套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支点的德育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提高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学校成立学生会、自律委、文学社、兴趣班等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手段,家长、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校周边社区群众指导、监督为条件,促使学生从被迫、被动地遵守规则,到主动、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网络管理模式,使各方真正形成一致的德育教育合力,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这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新的思路,对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能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



参考书目

《思想品德》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德育原理》 袁元、郑航编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现代教育哲学》 梁渭雄 、孔棣华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