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郝雪,刘扬,汪洪艳

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今,多元文化的发展俨然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多方面影响。高校不应单方面对多元文化进行摒弃,要围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其部分精华内容予以提取,并进一步运用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充分与时代发展进行接轨。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因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目前,不存在单一的、权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思政课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重宣传轻评价、重成果轻反思等问题,对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并及时扭转不良倾向,在守正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

1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这样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增强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端正的行为举止,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是“育德”先“育人”的集中体现,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矛盾出发,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其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协同育人”。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建设人才的育人场所,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党和国家对高校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应始终秉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相融合,使各类课程教学能够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从而实现协同育人,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有效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最后,课程思政的教育结构是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结构,在课程融合的背景下,构建了立体多元这一全新的教育结构,符合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育人需求。在这样的教育结构下,学生会重新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2.1准备充足合适的在线教学资源

要保障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备好丰富、合适的在线教学资源,让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按照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来精心设计准备在线教学资源,由教研组共同设计和准备,比如按照专题来制作微课,通过一系列微课来实现学生的在线学习。另外,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一些在线教学资源,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网络上有一些在线开放的慕课,这些慕课都是由国内优秀的骨干教师共同建设的,并且向外开放,教师可以将慕课应用到在线教学中。网络上的在线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在选择时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分析学生的现实需求,贴合学生以及教材来选择合适的在线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在线教学资源时,一定要确保在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除了传统的知识呈现的资源之外,还可以引入一些讨论题、测试题等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到线上教学乃至线下教学中,从而全面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率。

2.2推动多元文化与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教学融合

教育生活化是指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关联,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对思政概念有所感知,帮助大学生利用所学思政知识解决学习、生活面临的基本难题,使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发展能形成深远影响。将多元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生活化教学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下教育壁垒,利用多元文化作为教学突破口,提升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对接能力。这其中,高校要侧重于打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多元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联动能力,通过多元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融合有效性,使大学生能更好从多元文化视角,对思政学习形成更为深刻认识。以此,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循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效化开展。

2.3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

任何一项改革,如果不加以科学的论证,那便是盲目的尝试。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而言,更需要建立在科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和接受特点、学校的发展需要等,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为此,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论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规范标准。当然,如果教学改革门槛设置过高,也容易挫伤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改革方案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开展教学改革前,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比如教学改革的缘由、所针对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效果、可行性及有无普遍推广的可能性等进行详细论证还是非常必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完成两个百年目标的人才服务,是使最广大的学生受益。因此,同样需要抓实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开实改进教学问题的药方,形成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为后续提高教学育人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关注历史政治问题与时事热点问题

毛泽东同志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参考,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历史政治问题,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发展历程的艰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历史政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好地集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注意力,教师可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在适当的渲染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影响,高校应利用多元文化的发展优势,面向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好教学拓展,并逐步对部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前瞻性及有效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好融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占松.服装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6):87-88.

[2]邵一骏,桂尚书.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