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的研究

李伟 李琦 郑晨

安徽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安徽省 232001

摘要:本文在我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开展两年多时间内与十余家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的研究了该育人模式,合理的梳理了目前学校在试点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客观的总结了经验,为其他院校工作的开展,为技工教育发展政策、技能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校企合作

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2018年人社部、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在全国企业和技工院校中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2020年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引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意见》(皖人社秘[2018]61号),2021年6月人社部、财政部等部位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的通知,逐步落实国家政策,鼓励引导学校和企业积极合作,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全面展开。

《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培养对象和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为广大技工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探索方向。以我校这两年时间和本地数十家大、中小企业合作为例,浅谈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和企业的分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客观的总结了经验,提出构建这一育人模式的思路,为其他院校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技工教育发展政策、技能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技工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须性和紧迫性

除了技工院校本身存在的问题,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也迫切要求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接地气”,要走出学校、走近行业、走进企业。

(一)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在制造业层 面就是要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生产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以低质低价取胜。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要生产出精致的产品除了需要许多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

  1. 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型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015 年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的构想,其中重点提到了智能制造工程,要求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和之前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前沿的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所需人才的依靠学校中传统的学科制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那些,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技工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措施

对于区域机制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已经暴露的学员参与度不高、企业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符、教学形式与企业职工的实际生产相冲突等问题积极探索。浅谈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工作学校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政府是推动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重要支撑。为了落实《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徽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方案》。为了适应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变化,明确学校的角色定位,学校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重点。学校专门成立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办公室,健全组织构架。由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为前期主导,全面解读国家政策,详细解析文件要求,积极开展企业调研,明确申报培训流程,制定管理制度和培养方案。统筹协调学校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等各科室积极配合,共同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企业的招生、教学、学生管理、补贴资金管理,技能评价和鉴定等工作。共同完成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学徒管理办法》《培训工作流程》等制度文件。配合市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建立培训系统和学员档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找准学校定位和观念转变。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展开夯实基础。市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到各县区大力宣传新型学徒制政策,技工院校和企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保障。。

(二)形式灵活,创新教学培训新举措

校企共同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知识+技能”双主体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以“职培云”教学平台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数字化,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进行呈现,“线下”教学以企业现场、校内实践教学为主,依托工作现场、一体化教室,结合职业资格等级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生产为前提、以真实产品为目的,通过多方评价,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有效解决了工学交替矛盾突出的问题,也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符的问题。

  1. 师资队伍配置

根据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双师,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要求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一方面发挥学校在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企业的岗位实操和专业技能上的优势。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选派经验丰富、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个企业也选派企业内部技术专家、中高层管理人员讲授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通用素质课程。

  1. 企业安排的“带徒师傅”基本上都是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或工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由于不太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因此在带徒过程中有时会和学徒发生一些误会和摩擦,影响了培养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企业可以在安排带徒师傅之后,让学校的教师对师傅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让师傅们了解学徒的心理同时传授一些和学徒沟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同时在轮岗的过程中,尽可能根据学徒的实际能力安排岗位,避免出 现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的情况。

(五)建立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对学徒的评价机制

在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下,必须对企业的学徒有个量化的考核结果。我校和企业结合学徒实习和理论教学的具体安排制订了详尽的考核办法。

(1)建立基础知识理论测试题库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测试题库,每门课程测试一到两次,根据学徒成绩估算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需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到主要原因。

(2)建立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题库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公司现场典型案例做为实操技能能力的考核,并根据题库建立评分标准。根据学徒成绩估算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需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到主要原因。

(3)综合素质评价

根据学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品德、智力、作业完成、工作总结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并建立评分表。

(六)落实待遇,激发人才成长新活力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结束后,学徒按照规定参加职业资格评价或职业技能登记认定,企业按照学徒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登记证书落实工作待遇。企业导师带徒情况与岗位评聘、年度考核相结合。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师”“徒”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又提高了技术个人工资待遇,实现了企业、导师、学徒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周蜜.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对比分析及思 考[J].神州,2019,28:269

2、熊邦宏,冯倩.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的构建研究[J].理论研究,2019(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