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探索-以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1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探索 -以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徐春光 乌仁其其格 谢宾 刘琼 杨立霞

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摘要: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人才需求与高校单一人才类型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这与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和人才培养规格同质的现象有很大关联,所以,有必要重新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定位、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探讨了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在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基础上,修订完成并从2015级学生开始执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突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专业定位;培养方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61


经过“十三五”时期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1]。但由于环境保护全面发力时间较短、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差异较大等原因,取得的成效并不稳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任务。由此可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保类人才需求巨大,不仅对研究型、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对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普通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是相当巨大。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诞生的,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亦开始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至2010年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少数设置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2]。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之初,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研究型大学,缺乏专业特色,造成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规格同质,培养的学生没有竞争力[3,4]。而多元人才需求与单一人才类型反映出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2015年国家教育部、发展与改革改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指导下,主动调整了办学定位,确立了“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2015年,呼伦贝尔学院正式启动转型发展工作,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应能力”的模式,重点对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是2008年设置的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至2014年,在国家教指委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指导下,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主要参照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设立的课程与其他高校,尤其是内蒙古大学的相近,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植物学、动物形态学、环境生态学、资源科学概论、环境监测、土壤学、环境影响评价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等,着重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定位与服务主要面向于旗县级基层环境保护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对2017届至2020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的跟踪统计发现,一次就业率由2017届100%逐年降低,到2020届仅为53.9%,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迫于就业压力,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增加,2017届毕业生考研报考率和考取率分别为21.9%和9.4%,到2020届已升高至52.6%和26.3%。2017届毕业生在环境保护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6.3%,2018届至2020届均为0%。超过半数的学生就业于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环评公司等环保相关企业,可见,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是企业,而不是环境保护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这与最初设置的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并不相符。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治理环境的基础。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环境监测站已经不能够满足全社会的环境监测需求,因此,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运而生,第三方环境检测市场迅速发展。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面临专业化人才匮乏,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环境检测工作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与社会需求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探索、改革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2015-2019年期间,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改革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初,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了准确把握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呼伦贝尔市驰宏矿业有限公司、大唐化肥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等生产企业,环境检测公司、环境咨询公司和环评公司等环保企业开展了调研。生产企业设置环保科,需要专职环保员来管理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盒污染物排放申报等工作。环境检测公司、环评公司和环境咨询公司等私营环保类公司需要大量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与环保产品、突发环境应急预案、ISO14000体系认证等领域环保专业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在校生学情分析,将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为主干学科,以地方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就业,也可读研继续深造。

二、基于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知识等各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参考《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为实现人应用型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具备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学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成绩合格,毕业答辩合格、实践环节合格。无学校有关学籍管理中规定的不准予毕业的相关记录。

2.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3.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

4.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前沿,有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任职资格。

6.掌握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

7.熟悉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管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能力。

8.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成果导向,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重要依托,具体规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OBE”(即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导向,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主线,明确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矩阵与对应课程的逻辑关系,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适合环境科学专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的课程体系[5]。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三个模块。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以应用型为导向,将课程整合成专业基础课群(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土壤学、生物化学、地学等)、专业核心课群(环境管理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在限制性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对应的多门应用性拓展课程,构建生态学课群、环境监测和评价课群、环境管理课群、环境工程课群等专业核心课群,每个课程群包括理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等模块,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全程坚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四者之间的契合度。

本专业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结合人才需求实际、行业特点,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具体需要,建立了由实验课程、野外实习、技能实训、生产实习、综合见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实践八个实践教学内容构成,包含基础、专业、综合和创新四个层面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面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由各门独立实验课程构成。第二层面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包括野外实习、综合见习、技能实训。第三层面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由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第四层面由生产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构成,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在总学分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实训课,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了33.5%。按照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设置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科学理论学习与一年集中实践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环境管理与规划和环保产品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专业实习实践与科研和地方服务相结合,依托呼伦贝尔地区森林、草原、湿地及区域产业优势,与呼伦贝尔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业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呼伦贝尔市远方牧业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原野测试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彰显了实践教学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应用型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综合教育模块,共10学分,包括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采取“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课程自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第三和第六学期开设,旨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第二课堂要求本专业全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和获得国家级计算机等级二级及以上证书;鼓励参加民族民间广场舞,支持学生表现和展示各级各类才艺,并争取参赛获奖;通过举办职业教育讲座和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学生考取一种国家级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与竞赛;继续发展与壮大绿色北疆社团,加强专业服务。第一、第三学期暑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关注中国环境状况,把握时代脉搏,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对环境保护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展开深入思考。2016年暑期的主题有:1. 校园生态环境调查;2. 社区生态环境调查;3. 家乡生态环境的调查;4.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5. 海拉尔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自主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开展。鼓励和支持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组建科研小团队,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及论文撰写与发表。自2015年至今,有6篇本科生撰写的科学研究论文在“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有4个科研小团队包括二十多个本科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获得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2018至2020年,全院累计共有二百多个项目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有1个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4个项目分别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治区级银奖或铜奖,2个项目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

四、结语

经过2015级和2016级两个年级近两年的执行,2015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结合、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强调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课时数过多,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应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参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6],于2017年和201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适时修订,持续改进,让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金龙.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N].人民日报,2020-11-20(09).

[2]王子波,王志刚,许健,徐轶群,吴鸿琳.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探讨[J].文教资料,2010(31):178-180.

[3]李春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特色问题[J].中国冶金教育. 2010(03) :3-6.

[4]赵卫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14-15.

[5] 张志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20.

[6]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徐春光(1978.2),女 蒙古族 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学历:博士 职称:副教授,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研究与实践-以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课题编号:NGJGH2018183,项目主持人:徐春光;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课题:高校转型发展“元认知”与教师角色定位转变相关性研究,课题编号:NGJGH2018168,项目主持人:杨立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