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部曲”,奏出新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阅读“三部 曲”,奏出新精彩

黄凯华

梧州市新兴小学

阅读是一种相互的吸引,那是心灵的吸引,精神的相遇;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是拓宽视野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和学生携手前行,走在阅读的大道上,走进阅读的金色大厅。应该演绎出一首首美妙的心灵乐曲,连绵而成精彩的阅读三部曲。

每一节阅读课,基本上我会遵循大家所熟知的三部曲走,这“三部曲”为我的课堂奏响精彩篇章,为学生的阅读之路奠好基础。

一、整体感知

每阅读一篇文章,我都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整体感觉,如“我读了这篇文章,我学会(知道)了……”、“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我喜欢(不喜欢)……,因为……”等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所阅读的第一感觉说出来,老师可以加以肯定或引导。我在教《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们班就有一个学生如是说“我读了这文章,知道宋濂是一个男人”,大家都哄笑起来了。这看似就是一个挑逗性的回答,我却很认真的加以肯定了,并问他,你从哪可以看出来?他不加思考的回答“图上画的就是一个男人嘛!”。我也不依不饶反驳他:“你刚才说,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他是男人,也就是说,课文里也有介绍了。”这时,这学生也愣了一下,略加思索:“里面说的‘既加冠’说的就是男子的成年仪式”。这一回答,可以看到了这个学生读书仔细。接下来还追问他:“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男人。”学生也一一作出了回答。由此可见,我们要留心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如能恰当的引导,多偏的答案也可以把他引到正道上来。

这一整体感知,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总体的把握,有利于对文本的仔细钻研,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词,赏句

大家都知道,课本的不少选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文,里面有不少名言佳句,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在文学之海里面,寻找自己喜欢的贝壳,为每一个孩子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

  1. 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在教学《春》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关注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找找这些词语。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不少自己喜欢的词语,如“春草图”里的“钻”、“春花图”里的“闹”、“春风图”里的“抚摸”、“春雨图”里的“静默”等等,而且都能说出美的因素、自己喜欢的理由。虽然说得不尽完善,但那是学生自己找出的词语,老师如能给予认同,再补充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有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的想法。那么,老师的话也就会像春天里的图画一样,一幅幅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1. 赏析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济南的冬天》有这样一个句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学这个句子的时候,我特意叫上我们班最白皙的同学起来,问:“你喜欢这个句子吗?”她略略点了点头,我接着问:“为什么喜欢它?”她小声说:“用拟人手法。把雪当人来写”我很高兴地肯定她:“答得很好,人家来看一下,作者把雪当作怎么样的人来写呢?像我们班的谁?”这时大家的目光都投往这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小敏。”这同学低着头不敢看大家,脸色是由纷变红了。我赶紧请她坐下,接着说:“感谢我们的小敏同学,因为你有白雪般的肌肤,让全班同学似乎都看到了落日照薄雪的景象,感谢作者,把雪拟人化,把拟人句的生动形象魅力都展示出来。”

分析后,还让学生提笔,仿写出句子。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修辞的用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赏析关键句子的作用的角度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会教学生抓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关键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看似简单的赏析,却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领悟语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我们不能孤立地只看一个词、一句话,要想领悟作者在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能够通篇地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的词,每一句关键的话,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顿悟阅读真正的魅力。

三、质疑问难

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 “生疑”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 变被动为主动追求。所以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明白的地方是……。

(二)引导学生 “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上产生疑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课文教学。如教学《 愚公移山》一课时,揭示课题后,问: 读了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能不能移山?愚公是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呢? 学生产生了疑问, 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内容理解出发提问。如教《五柳先生》时,就有不少学生对他的做法提出质疑:五柳先生他家如此贫穷,是不是他懒的缘故?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样,都不愿当官,谁来治理这个社会?等等。

(三)引导学生 “释疑”

教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 必须进行分析和回答。但教师又不能一股脑儿把答案全盘告诉学生, 而应“授之以渔”,以培养学生养成通过思索,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在这过程中, 教师善导最关键。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释疑的:教《愚公移山》,我就我们梧州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的愚公,感知:山可移,愚公不愚。学生对《五柳先生》提出的问题,我则用辩论赛的方式解决,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

在释学生之疑的同时,我会适当设疑,以达成拓展延伸,把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部曲”为我的课堂演绎了新精彩。阅读无止境,孩子们重点是习得阅读方法,然后再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整本书阅读。整体感知,可以让学生从整体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全局观念;赏词赏句,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向美看齐;质疑问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