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而简之,归而同之——高中历史材料题的概括方法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3

概而简之,归而同之 ——高中历史材料题的 概括方法浅析

徐美英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马金中学

摘要:概括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是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考查要求;但很多学生面对概括类题目,却不知如何下手。对历史材料进行概括的方法有三:第一、找关键词,从众多信息中获得简要性认识;第二、归纳现象,从分散信息中获得共同性认识;第三、提炼本质,从个别信息中获得普遍性认识。

关键词:概括 简要性 共同性 普遍性


概括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是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考查要求: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历史材料题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而语言文字的概括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是历史的概括性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学生面对概括类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一抄了事,直接抄写材料,所以非常有必要去探索概括历史材料的方法。

一、概括及历史概括能力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由此得知概括既是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从某类事物个别,少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概括也是一种表达,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日常概念或者科学概念,作简要性表达。从思维层次的高低来看,“概括”分为三类:第一:找关键词,从众多信息中获得简要性认识;第二:归纳现象,从分散信息中获得共同性认识;第三:提炼本质,从个别信息中获得普遍性认识。

历史概括能力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思维能力和表达方法。以“论从史出”为原则,是学生使用历史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概括能力不是孤立存在,要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这些能力做前提。

二、以题为例,探寻概括历史材料的方法

(一)找关键词,从众多信息中获得简要性认识

此方法简单说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字词,缩写材料,直接摘引,以选择性必修三省编作业本第六课第11题为例:
材料二我国战国时期铁器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燕国为主的战国时期的汉族居民的迁徒,将战国铁器带入朝鲜半岛。此后铁器通过商品交换等形式,向半岛中部和南部传播。但是,这一时期铁器的传播与交流以铁器的制成品为主,并未导致冶铁和铁器制作技术的东传。……铁器及冶铁术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逐渐普及,使铁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取代了石器和青铜工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铁器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的特点。

在做题目时,首先要读懂问题,明确概括的主体对象是铁器传播的特点,信息范围有战国时期、朝鲜半岛和日本。其次要审读材料,按句号或分号或省略号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出关键字词,概括层意;依据已有的知识和历史概念进行信息分类,同类合并,最后按设问的要求得出结论。本题到第一个句号处层意讲的是传播的途径由汉族居民迁徒带入;到第二个句号处层意说的是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传播;到第三个句号处层意说的是铁器是以制成品还是以技术传播;省略号之后表达的是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分析可见前面三层讲的是传播特点,而第一句和第二句说的都是传播途径或方式,可以同类合并。通过这样的分析,本题目可以作答为:通过民族迁徙、商品交换等途径和方式传播;以铁器制成品为主。

又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750—1850年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看标点符号得出材料共有三层意思,每层的关键字词分别是:生产力、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启蒙思想;所对应的概念或角度为经济、政治、思;然后按问(发展特征)扩句为主谓或动宾表达。此题作答为:经济上:生产力极大提高;政治方面:无产阶级力量发展;思想文化:启蒙思想发展。

(二)归纳现象,从分散信息中获得共同性认识

归纳需要依托教材,运用概念,以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26题为例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

进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

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题的答案不仅仅依据材料,还要根据所学。由此对教材知识要充分熟悉和整合,运用教材中的历史术语、概念来对材料进行解读和表达。阅读本题材料可知:从1978年至1992年,讲的都是中共会议所提出或作出的决策、理论;2001年是从世界角度讲中国的参与;2010年也是从世界对比角度讲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教材所学,分别用以下概念来解读和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然后根据设问扩句为主谓或动宾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国际影响力扩大;综合国力提升。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题虽说是根据材料概括,其实运用的概念词语实则来自于教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工业化、人民生活,只要对应教材概念,然后根据设问就不难回答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三)提炼本质,从个别信息中获得普遍性认识

提炼本质需要有正确的史观史法,贯通的历史知识网络结构,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依托教材,实行概念分层。以一题目为例:

材料: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设问:依据这首诗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解题思路:材料审读分层: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联系教材概念运用:农业产品商品化、世界市场;根据限定词“1840年后”以及所学知识,知道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侵入,从农业和商业的变化中,提炼出中国经济的阶段发展本质特征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所以本题作答为: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其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就是对本质的提炼,需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结构关联 。

又例: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27题

材料二

倘若读者摊开一张欧洲地图,在巴黎市立起一个圆规,然后画出一个方圆五百英里的圆圈,那就将标出一个地区,把大约1640年以来近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囊括在内了。世俗社会、近代自然科学、发达的资本主义、近代国家、议会政治、民主思想、机械工业等等,不是发端于这个地区,就是首先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的。各种最迅猛的变化都发生在圆圈内的地区。……自十七世纪以来的两百多年间,这个地区成了人类学家称为文化传播的地球核心。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发生在“圆圈内的地区”的两场典型资产阶级革命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作用。

要概括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就要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实质以及其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想要确立什么,由此就不难得出:沉重打击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简而言之,概括能力不可能孤立存在,它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有着丰厚的积淀和深刻地理解基础之上;同时需要具备正确的史观史法,否则,也只是无米之炊。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学科特点、学科知识和历史教学》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3]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作业本(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4]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Shape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