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建构:群文阅读的新指向——以潘庆玉教授群文阅读示范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张力建构:群文阅读的新指向 ——以潘庆玉教授群文阅读示范课为例

盖平运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潘庆玉教授的群文阅读课纵横捭阖,广纳多元,推动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更新与发展。无论是《有一种旷达叫醉卧沙场》边塞诗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现代诗歌群文阅读课,亦或是《大美兰亭》群文阅读示范课,潘庆玉教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都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新了我们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潘庆玉教授的课堂中有一种内在吸引我们不断融入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潘庆玉教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依托文本间的相互作用及教师的调试引导,形成了一种内化、高效、长久的张力,将群文阅读课堂中的诸多要素吸引其中,在不断运动中激发语文课堂的内生力量。因而,从潘庆玉教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出发,总结归纳群文阅读课堂中张力的建构路径应是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1. 激荡:挖掘语文课堂多元要素

语文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处在基础性、关键性地位,联结着与学生发展相关的诸多教学领域。传统单篇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文本内在基础知识、艺术特色及思想情感等相关外延完成固有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单线的,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样一种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的不断缩小自己学科发展的空间,使得语文学科也逐渐落后于现代教育体系。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部分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全国逐渐开展了对于语文教学的多种探索,语文课堂的容量不断扩大,传统文化、艺术常识、生活经验、人生哲理等纷纷走进语文课堂之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逐渐“热闹”了起来。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学生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群文阅读实践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语文课堂该学什么,语文课堂的意义何在?这严重触及到了语文学科存在的本体性问题。这样一种疑惑存在的根源是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群文阅读目标认识的不足,最终导致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混乱。那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关键是要从成功的群文阅读典范课中寻找经验,而非是穷究“本体性”的价值。

纵观潘庆玉教授执教的群文阅读示范课,我们可以发现,潘庆玉教授致力于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周围充满理想的思考与感性的欢笑。可以说,群文阅读课堂中张力建构的基础就是让力量运动起来。这样一种运动的过程可以是从现在到历史的横向跳跃、可以是从表面意象到深层价值的纵向延伸、也可以是从语文学科向相关学科的拓展延伸、亦可以是从广阔的文化环境向语文课堂的收束集中,总之各种力量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碰撞、激荡,抖落语文课堂尘封的灰尘,让语文课堂中各种要素充分萌发,让学生的思绪自由的交织互动,这是群文阅读张力建构的基础。但是,多种要素的不规则运动应该是短暂的,需要教师合理归置、引导力量的发展生成。

  1. 自反:生成课堂关键性矛盾

面对课堂中纷繁复杂的思维运动和要素交织,如何统整、规划,是群文阅读课堂张力建构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在传统单篇文本教学和部分群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思维要素以“问题”统领,形成整合、有序的课堂模式。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及诸多要素形成了统一前行的力量,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力量向着“答案”前行,并最终以答案的生成宣告课堂任务的完成,这样也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群文性的阅读,推动了课堂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能够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效果较传统单一文本阅读更显出色。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设置课堂关键性“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无论是执教老师,亦或是听课学生对于老师展示的问题都能一眼看到答案,课堂所做的便是无限趋近答案,这样的课堂是缺少张力的。也可以说,如果问题的设置是“一马平川”,思维含量不足的话,群文阅读便无法顺利实施,这样的课堂只能说是多篇单一文本的叠加和累计。

潘庆玉教授在群文阅读课堂中呈现的不是对于传统问题的摒弃,而是一种辩证色彩的扬弃,是在传统问题基础上的升华,是一种适时的自反,善于制造课堂的矛盾。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以《书戴嵩画牛》为例,传统问题指向“戴嵩画牛的错误在哪里?”答案较为明显的存在于文本之中,即尾巴的状态,这样一个传统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解决。但潘庆玉教授指出:这样画真的是一个错误吗?戴嵩真的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吗?一系列的问题扭转了课堂的趋向,学生也根据生活经验、文本认知等形成了不同的立场,此时潘庆玉教授提出的便不仅仅是一个课堂的问题,而是一个高质量的“议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文本与文本间形成了相互交织、彼此对立的矛盾。在这样一种课堂“自反”性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思维不断运转,知识不断交织,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问题”碰撞的场域,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群文阅读课堂的张力得以真切建构。

  1. 冲击:促进学生观念破维

群文阅读课堂中课堂张力的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不断经过积聚、冲突、自反、破维的阶段,进而不断生成、修复、拓展的。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被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中,在与相关领域的接触、互动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明显的感受到语文教育教学的有限性,那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正确思维,如何促进学生形成长效有益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当我们建构课堂张力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1、冲出。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学生观念,让学生得到一个人生的道理,这是一个最高的追究。也就是潘庆玉教授所说的,这样的一个道理应该是让学生终生牢记的。潘庆玉教授在《书戴嵩画牛》中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要要避免轻率的质疑,也要避免轻信和盲从。这看似是一节课的终点,文本的升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文本的终结,是指向生活的起点,这样一个道理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结合个体的认知经验才能真切的认识到这个道理,此时群文阅读便依托学生的力量真正根植于现实生活,也就有了冲破文本、冲破课堂张力的不竭力量源泉。也就实现了,学生从群文阅读课堂张力向现实冲出的过程,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向。

2、汲取。学生从群文阅读的课堂张力中冲出,开始对复杂、矛盾的现实进行探索。从艺术到宗教、从宗教到哲学、从哲学到信息技术,社会现实为学生提供了广阔文化场域;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知性、从知性到绝对观念,文学艺术的世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学生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汲取多元化的力量。这也就提醒我们,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是有限的,语文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需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掘、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我素养,搭建起更广泛意义上的多维度人生体验。

3、冲入。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回归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回扣教育教学的任务模块,自觉将现实生活中汲取的力量融入到新阶群文阅读张力的建构过程中,应该群文阅读课堂张力建构过程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经过长久的铺垫和广泛的学习后,要注意语文学科本体性问题的探讨,不能偏离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寻找到现实与文本间“结构性”的关联,依托文本与现实的“密道”以一种新的形式进入到语文课堂的建构过程中,重新生成群文阅读的张力。这样一种张力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圆融的,是一种充满着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活力”。此时,语文群文阅读张力循环建构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