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2

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黄丽娜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9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综合型人才必备素质之一。高校作为人才综合培养的重要基础,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课堂思想政治教学中,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在高校培养人才。高校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调整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治文化,创新教学方式,理解和理解和掌握深入分析法学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为教育与法治的合理结合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

引言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与手段也应该与新时代的背景相适应。高校思政课是让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中国新时代思维的直观渠道,新时代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营造浓郁的学习和爱国氛围,传承信仰。

1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本内涵

首先是延伸课堂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地点的不同可划分为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与课堂实践三个部分,其中社会实践主要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调研、参观、参加的方式,获得道德、思想上的体会的实践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内化与教化、行与知的统一,能够根据社会实践的性质、内容及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延伸思政教育的育人内涵。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对思政方法、思政理论的应用,导致学生思政素养、政治认同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而通过社会实践,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掌握思政理念、思政方法(辩证观、方法论)的应用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提高学生抵御社会负面思想、思潮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高校学生通常会遭受诸多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但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地认识到社会多元思潮及负面思想的错误之处,能够更加坚定地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度。因此思政课社会实践对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需要得到广泛地重视和推广。

2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影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发展

社会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课堂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以教授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挤压,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改善教师与学生关系,而且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逐渐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传播开来,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校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转变组织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了解,同时对其进行创新与组织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2法治教育的师资短缺现象严重

相对于高校其他课程教学来说,法治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性,要保证法治教育良好最佳,就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性高、法律意识强的师资队伍,确保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很多高校在法治教育开展上,存在着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的现象,很多法治教育的教师法学专业水平还远远不够。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法治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学科,很多思政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很少,理解也不够,甚至是对一些典型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导致在实际课程开展中很难准确传达法律精神,而且以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来进行法治教育,很多专业的法律法规知识难以顺利传达到位,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也无法做到深刻、具体,法治价值观念也难以健全,法治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3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建议

3.1继续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丰富法治教育内涵

法治教育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层面对高校基础性教育的客观要求。在高校教学课程改革中,要持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有力支持,不论是在课程开设上,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要以国家的政策要求为依据,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培养,让高校学生不仅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法治素养。在具体法治教育中,要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法治建设体系中。首先,对现阶段法治教育的基本框架进行健全和完善,具体的着手点可以从指导思想、课程安排、课时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为主,为学生对法律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法治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涉及;其次,对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法治资源进行整理与提炼,并对其融入进行合理设计,结合高校学生实际进一步强化法律知识讲解、法治思维养成、法律能力提升、法治信仰塑造等;最后,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由简单的体系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且,要以学生关注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切实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3.2构建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首先是内生增长源。高校在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应做到三个结合,即:(1)社会实践与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转变思想、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2)改革开放与学校定位相结合。思政教师应以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调和内涵,逐步构建起经济与教育、地方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以此使学生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教师科研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教师课题与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地融合起来,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作用。其次是外生增长源。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结合高校在智力、技术、人才上的优势,明确当地的发展需求,通过扩大高校参与实践活动的影响力,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明确社会实践的兴奋点,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和目标,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整体教学效果,还是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和资源,教师应该加以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内容的创新,重视实践教学,积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正式出版[N].人民日报,2020-10-20(001).

[2]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21-12-31(001).

[3]冯璐.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1,(12).

[4]潘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才智,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