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的习作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基于“单元整体”的习作教学策略

朱惟美

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225300


摘要: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创新,具有习作训练要素更加集中的特点。对这样的特殊单元,在教学时应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研制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单元板块,借助课后习题“精细”定位,运用课程资源“精确”施教,针对训练难点“精准”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教学


学习语文是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面对由五个板块组成的习作单元,笔者认为在单元学习之初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基于此,教师应该带着整体的观念、鸟瞰的视角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研制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单元板块,借助课后习题“精细”定位,运用课程资源“精确”施教,针对训练难点“精准”指导,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师的精准教学下习作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各项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课后习题。习作单元也不例外,课后习题紧贴习作要素,凸显了习作训练重点,不仅为文本及单元整体教学服务,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抓手。

(一)利用课后习题,把好预习的“方向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实现精准教学,关键要准确把握学情,做到教学有的放矢。而课前借助课后习题进行有针对的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以四上的习作单元为例,聚焦《麻雀》一课,可以清晰地看到编者安排的两个课后习题既包含了单元的习作要素又把本课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涵盖了。教师利用课后习题,结合不同学段的学情,制订层次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既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又为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提供了突破点。

(二)根据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的“指南针”

课后习题是编者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要素以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往往蕴藏着编者意图,或明或暗地提示了教师“教什么”,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指南针”。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后习题,精细定位教学目标。以五上习作单元为例,从横向上看,单元目标指向阅读与表达并重,课后习题围绕着单元目标出题,两者紧密联系。

课后习题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具有导教和导学的双重功能。虽然不同的习作单元主题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是通过课后习题的“精细”定位,一定是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活动重要的支撑。

二、运用课程资源“精确”施教,落实“习作要素”

统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单元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课文、初步尝试运用表达的初试身手、贴近学生生活的例文等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研读教材,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精确”施教,落实“习作要素”。

(一)前后文勾连——整体出发、从易到难

统编教材的每个习作单元都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但是这一单元精读课文的定位不同于其他单元,直接指向表达。以六上的习作单元为例,单元安排了《夏日里的成长》和《盼》两篇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初步体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夏日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而且文章的结构清晰,因此结合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出示思维导图,体会作者的布局谋篇。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围绕中心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表达。

(二)文助间融合——化整为零、水到渠成

统编教材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包括篇章页、课后习题、课堂作业本、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它包含了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有效统整,融合课文与助学系统,化整为零,充分发挥助学系统的导学作用。

如三上以“观察”为主题的习作单元,单元安排的两篇课文课后习题都围绕关键词“观察”进行精心设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总结了观察的要点。初试身手鼓励学生尝试初步表达。习作例文重在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可见,单元的课文与单元内的助学系统都是紧密相连、指向一致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助学系统,在原有面面俱到的基础上做“减法”。

教师在融合助学系统的基础上,灵活开发出相应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分组汇报的形式完成表格内容。在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梳理、总结,最后提炼出写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的方法,如:①可以写一写事物周围的环境;②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和尝到的写一写;③按一定的顺序写;④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⑤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课文和助学系统的融合,能有效地辅助教师精准施教,利于教与学的优化开展,让学与练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用结合、教学相长。

(三)例文间对比——聚焦写法、内化熟练

习作单元编排中,课文更多铺垫的是写作知识和策略,习作综合训练更多的是可操作性的程序化知识,那么“例文”就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二者之间内化熟练的重任。习作单元的例文无论是在选材、表达方法上还是目标上都各有侧重,而且语言更贴近学生,因此例文不是精读课文的重复。

三上习作单元安排的两篇例文,对比阅读,《我家的小狗》是作者对小狗持续的、细心的观察。《我爱家乡的杨梅》是作者对杨梅的外形、颜色等进行观察。教学两篇例文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阅读例文,初悟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旁批和课后思考题自主阅读例文内容,从小伙伴的优秀作品中初步感悟其表达方法。

其次,适当批注,再悟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和疑问深入地阅读。学着旁批,对文中一些写法也学着进行批注。如学习《我家的小狗》一文时,有学生在“它喜欢哼哼叫和汪汪叫”一处时批注了“作者观察到了小狗喜欢这两种不同的叫声,真细心。”等等。

最后,例文对比,深悟方法。《我家的小狗》作者用耳朵听了无数次狗叫,经过观察、比较才有了新发现,所以细致观察很重要。而《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从多个方面观察事物,用多种感官体会事物的特点。

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学生在例文的比较学习中开阔了眼界,进一步深化熟练了表达方法。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新增的习作策略单元自成体系,又具有整体性,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应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带着“整体观”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精准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相信孩子在教师的精准教学下,一定会在写作的路上绽放它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沈丽君.整体把握用好例文[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8,(10):5-6.

[2]吴勇.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新动向[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4):4-9.

[3]杨志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习作单元教学例谈——以四年级上册习作的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2019,(10):63-66.

[4]吴勇.写作资源教学化:习作单元的认知和实践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