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9
/ 3

大学生人格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马烨

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摘要

研究结果发现,山东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格、学业倦怠和学 业自我效能上没有显著差异;人格对学业倦怠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学业自我效能 在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学业自我效能对人格对学业倦 怠之间能产生影响之间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学业倦怠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 的专业化人才。张霞(2018)指出近几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必须参加学校的各 种实践活动以及社交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导致大学生学业任务明显加重,学业 倦怠现象逐渐明显。根据前人研究,张霞(2018)将学业倦怠定义为:学生在长 期学习过程中,外界与自身不断给其增加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抵抗情绪,导致学 业效率下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以往研究表明,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确存在 学业倦怠的现象,重度倦怠占 44.72%,中度倦怠占 50.93%,轻度倦怠占 4.35%, 其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李德宝、袁橙,2016)。在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发现 (贾燕、崔运坤 2015),山东省作为生源大省,优秀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学 生学习期间的学业竞争压力较大,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成为班级、专业、年级乃 至学校的“佼佼者”,即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业成功的体验几率和次数相对较少,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成就感。再者山东省的就业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就业竞争促使 学生必须加倍的努力学习,但是就业职位的数量较少、就业职位与所学专业的匹 配度不高等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成就感。据此,山东省大学生学业问题需要高 度关注,而学业倦怠多数原因是由于学习成就感低落(Pines and Aronson , 1988)。

    2. 研究问题 基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问题:

  1. 大学生人格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为何?

  2. 大学生人格对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为何?

  3.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为何?

    1. 研究意义

有关本研究意义,张霞(2018)纵观国际关于学业倦怠的研究,将学生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学业倦怠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尚待进一步分析,因为社会对人 才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日趋关注,然而中国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学 业倦怠现状也日趋严重。在中国,近年来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学业问题,学生学 业倦怠问题突出,因此研究趋势逐渐上升。吴琼(2017)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逐渐的普及的趋势之下,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较大的 期望,而学业倦怠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的获取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人格、学业倦怠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为中介, 为丰富研究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有重要理论意义,为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倦怠与人格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1文献综述

2.1.1人格相关研究

Costa and McCrae (1988) 在研究中进一步证实,对自然语言中描述人格的形 容词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大五人格特质模型。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外倾性 (Extraversion, E)是衡量一个人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上的能力的,一个人的人际 关系感觉越良好,说明一个人的外向性很高表明他喜欢与他人交流。分低的人喜 欢花更多时间独处并且保留、安静和独立。宜人性(Agreeableness, A)评估一个 人的人际取向包括对待他人的态度,随和性可以表征为信任、给予、关怀、利他 和善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C)表示个人的组织程度、坚持、努力工作 和追求目标的动力。 尽责性在这个结构中是意志的指示或努力工作的能力。神 经质(Neuroticism, N)是评估个体情绪调节和稳定能力的,该维度在总体上倾向表 现出负面情绪体验如恐惧、悲伤、尴尬、愤怒、内疚和厌恶。开放性(Openness, O)开放性经验是一种个性维度,评估一个有智力人的好奇心和倾向于寻求新经 验和探索新想法的程度。

2.1.2学业倦怠

学业倦怠是从职业倦怠研究引申而来。Maslach and Jackson (1981) 三维度 职业倦怠理论,将职业倦怠定义为是一种情绪耗竭以及愤世嫉俗的状态,发生在 从事与人接触的工作者身上,主要囊括了个体的消极自我评价以及负向的学习动 力,其提出 Maslach(1981)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 Out Inventory, 简称 MBI),确定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其衡量方式,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懈怠性划分为三 个层次:情绪耗竭、去人性化、降低个人成就感。

2.1.3学业自我效能

Carboni(1990)研究表示,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学习 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学习方法的效能感,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达成预估和目 标。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具体状态和自信,包括对 完成学业任务能力的信心和决心,是能否完成任务的个人判断,更是学生顺利完 成学习任务的内在动力。刘在花与单志艳(2011)曾经论述过,自我效能感有两 种基本类型,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特殊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面 对生活中一切情景的应对状态和面对新鲜事务挑战性的应对心态,学业自我效能 感是特殊的自我效能感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了解大学生人格、学业倦怠及学业自我效能之现状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及影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 (Survey) ,在我国,这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实证研究方法(郑晶晶,2014)。仇立平(2015)问卷调查法是社 会科学研究中经常被使用的观察方法之一,在一个典型的问卷调查之中,研究者 通常首先选定调查对象作为样本,之后利用标准化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调查法 的作用在于能够在对样本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客观而又准确地分析社会现象,反 映社会的一般状况; 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较为可靠,所得结论的概括性程 度也相对较高。这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定量研究方法。首先,在明晰各个变量内涵 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量表,后续,对量表的问项进行整理和修改,使之符合本 文的研究情境,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检验量表的 信度和效度。最后,发放正式问卷,进行大样本的调查,收集有效数据以待后续 分析。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人格的现况及差异 总体而言,大学生人格总体状况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通过采用人格量 表,进行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在宜人性维度、责任心 维度、开放性维度、外倾性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集中在 3 分以上的占多数,低于 3 分的比例较小,这说明大学生在人格构面的宜人性、责任心、开放性外倾性的这个几个维度现况较好,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 2.615,说明大学生在人格构面的神经质的这个维度的现况为中下水平。

4.2人格对学业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

通过大学生人格对学业倦怠回归分析结果得知,人格与学业倦怠存在 显著正向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吴琼(2017)个体的人格特征决定个 体的行为,因此大五人格与学业倦怠二者间的具体联系和影响情况应当成为研究 的热点。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学业倦怠二者之间存在着紧 密的联系。据此,验证本研究的假设 H4,即山东大学生大五人格对学业倦怠有 显著影响。

4.3研究限制

本研究由于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源仅包含三所大学的学生,因而针对本区域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不够精准,期待未来 针对本区域的研究能够选取更多学校进行样本的抽取,使得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 信。同时,问卷结果可能受样本的个人认知或填答意愿所影响,造成统计结果上 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期待在未来的研究能够选取更大的样本数进行研究以 减少误差,同时将本研究方法与手段运用于其他地区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 结果并丰富研究的相关结论。

5.研究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证实,人格、学业倦怠、学业自我效能有密切关系,根据本研 究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提出具体建议,作为实务应用参考。由于大学生个体之间 存在人格的差异,因而不同个体间学业倦怠、学业自我效能的水平也各不相同。 而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倦怠水平处于偏高的水准,因而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因此, 本研究针对如何改山东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日后的相关 研究分析提供借鉴和依据。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局限性认识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在学校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相关心理、行为和现象加以研究,从而在本职教学工作基础上,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推动高校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也有 助于教育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更加重视高校的教育问题,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对大学生的学生从生活、学习、人际社交、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要重视及时 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对自我学习效能感,缓解学习压力,优化学 习环境,促进学业水平持续提高。











文献参考

陈顺森、叶桂青(2007)。高中生考试焦虑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闽南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3),133-137。

胡象岭、高光珍、王杰与屈克英(2006)。曲阜市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调查。教育实践与研究,3(22),51-53。

孟宪鹏、刘金同(2005)。学生考试焦虑的相关因素研究综述。青少年研究, 3 (1)17-19。

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2007)。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 自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5),709-715。

宫火良(2019)。大学生品味对学业倦怠的影响—来自生态瞬时评估的证据。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12(1),117-124。

Cattell, R. 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4), 476-506.

Carboni, M.,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8).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A six-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reports and spouse ratings on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5), 853-863

Dahlin, M., Joneborg, N., & Runeson, B. (2007). Performance-based self-esteem and burnout in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Medcine Teaching, 29(1) ,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