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的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2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的风险管理

马晓玲1,刘绿梅1,陈保羚1, 涂金娟*2

1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CICU 2通讯作者: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 400021

【摘要】目的 掌握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24小时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环节的管理方法。方法 总结2017-2021年共145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的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护理流程。结果 145例重症瓣膜患者术后早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严格执行和优化护理流程,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临床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体外循环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后早期 风险管理



心脏瓣膜病是因为黏液样变性、炎症、先天性畸 形、退行性改变、创伤及缺血性坏死等原因所致的单或多个瓣膜(瓣环 、瓣叶 、乳头肌及腱索)结构发生增生、粘连、变硬及挛缩,进一步造成瓣口关闭障碍或狭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是其最常受累的部位【1】。虽然成熟的人工瓣膜置换术已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心脏功能低下、全身代谢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以及其它脏器功能不全等等,尽管采取了积极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但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明显偏高,可从一般瓣膜手术的1.5%上升至11.1%~25%【2】。临床上将此类患者称之为重症心脏瓣膜病,主要包括合并巨大(或小)左心室,急诊或再次手术,合并冠脉搭桥或主动脉根部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心脏恶液质等【2】。该类患者在手术后早期极易出现常见的心脏术后并发症,所以术后早期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风险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自2017年7月~2021年月7月192例瓣膜置换的患者,其中重症瓣膜置换术145例,术后早期在我科治疗过程中,严格落实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护理流程,使患者顺利转出监护室。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 7月~2021年月7月我科护理的重症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145例:①符合2014年《危重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治疗的经验分享》【2】中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诊断的标准,且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②年龄≥18岁。145例接受瓣膜置换术(机械瓣/生物瓣)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其中男58例,女90例,年龄24-78岁,女性年龄50.99±1.5岁,男性年龄56.86±1.5岁;患者接受手术前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为75.23±7.98mm,左室射血分数为43.65±10.45%,左房内径为48.59±10.23mm。手术有双瓣+三尖瓣直视成形术72 例、多瓣置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8例,瓣膜置换术+改良迷宫术40例,换瓣+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瓣膜置换术+改良迷宫术+血栓清除术/左心耳结扎术10例,二次换瓣术10例。

1.2结果 本组145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手术后当天入住重症监护室(CICU),1例在术中过床时致深静脉CVC脱落,尿管非计划性拔管2例(患者尿液从尿道口渗漏和有沉渣堵塞),1例气胸,1例肺不张,2例发现活动性出血引起的急性心包填塞,返回监护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4例。患者平均住监护室8.42天,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转出监护室,康复出院,并定期随访。

2.护理风险环节

2.1搬动和转运过程中致管道脱落(UEX) 手术后患者通常都带有中心静脉通道(CVC)、引流管(心包、纵膈、胸腔)、气管插管(经口/经鼻)、动脉置管、导尿管、左房测压管等,转运、搬动患者均导致管道牵拉 、脱落,需要重新放置方可解决问题。本组1例在手术室中过床时发生牵拉,致CVC管道脱出,重新置管后,返回监护室。

2.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输出量减少 心血管疾病手术后具有病情变化迅猛,死亡率高的特点,尤其有心律失常、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氧血症等情况,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更易发生意外,是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好发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2】。本组有24例患者返回监护室0-8小时均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3呼吸道管理风险:心脏手术的创伤、术中操作、肺膨胀不全或过度膨胀、呼吸机模式参数不合理,易致肺部并发症(肺不张、气胸、低氧血症)。

3.具体措施

3.1强化意识,改进工作流程,优化转科交接班表单 流程进行改进,患者手术结束后,在手术室进行病床转移后直接回监护室,减少了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多次搬动带来的风险。细化具体交接内容:手术名称、阳性体征、皮肤、管道、所带药物、液体、术中特殊情况、患者现状及物品、带回相关仪器设备等。

3.2手术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参与术前讨论,了解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管理重点;然后组织护士线上线下详细讨论术后护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详细的制定护理计划,做好防范措施;准备好备用物资(如IABP、心排量监测仪);弹性排班,安排好人员;当日床单元准备时详细检查各项仪器、器械、药品是否齐全和完好。

3.3患者床单元的管理 手术后通常都带有五类管道(后置的除外),最少的也有三类;查患者所有管道的数量、位置;看管道是否已妥善固定,延伸的部分是否已妥善固定在架子或挂钩上,有无扭曲缠绕现象,整理管道使之顺畅无阻碍,做好刻度标记,测量外露长度;在翻动患者前先固定各类管道,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发生管道滑脱。

3.4血管活性药物管理 防止高浓度血管活性药物快速地输入,致生命体征的大波动。针对上述情况,制定了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流程:①维持转运途中药物剂量不变,视情况酌情增减微泵速度②保证所连接的三通及管路密闭、通畅③D/M/P三腔通路分工明确④对于输注速度大的血管活性药物,提前1小时配置好⑤针管更换的及时性--微量预留:提前2-3ml进行泵对泵更换。

3.6心脏手术后呼吸道管理 术前查看检查报告和病历,做好评估;术后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选择正确,参数调整合理);对于痰液血性、痰多且粘稠的患者,加强雾化吸入和气道湿化(湿化罐内加药,加温加湿),增加雾化次数,按需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机运转正常;严格落实VAP的集束化预防措施,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辉山.徐志云.易定华.心脏外科学第二版[M].人民军医出版社.

【2】欧阳华.白树堂.梁丽明.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风险因素[J].西部医学,2021,33(6):860-864.

【3】徐鸿飞.危重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治疗的经验分享[D].浙江大学,20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