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脏瓣膜置换是当前进行心脏瓣膜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手术过程中,需要采取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进行替换,在相关治疗之后,可以实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一定程度改善。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过程中,为了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需要对患者采取体外循环措施,该过程对于患者心肌的保护和术后功能恢复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成人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后续的相关工作开展形成帮助。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管理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18例重症瓣膜置换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常规CPB方法。218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部分病例中血色素偏低,给予中超滤,全部病例采用含血冷灌注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218例CPB总时间57~13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4~85min,死亡3例。结论对重症瓣膜病患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选择膜肺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并做好中心肌保护及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

  • 标签: 体外循环(CPB)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掌握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早期24小时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环节的管理方法。方法 总结2017-2021年共145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的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护理流程。结果 145例重症瓣膜患者术后早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严格执行和优化护理流程,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临床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后早期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80例,年龄≥18岁,ASA分级Ⅲ或Ⅳ级,NYHA分级Ⅱ-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视觉分析脑电图指导镇静管理组(A组)和BIS指导镇静管理组(B组)。A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C或D级;B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记录CPB期间丙泊酚用量及中总用量、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动脉血气指标。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量表评定术后谵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谵妄发生率较低(P<0.05),动脉血气指标、丙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中知晓发生。结论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有助于降低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苏醒谵妄 心肺转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行左室瓣膜置换的170例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结果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为5.29%(9/170)。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LVEDD、TRPG明显降低,LVEF、LVF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YHA III级、IV级患者明显减少,NYHA I级、II级患者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的近期疗效满意,围期死亡率低,且术后左室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

  • 标签: 体外循环 左室瓣膜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循环瓣膜置换对血浆IL-6、IL-8、IL-10释放及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择期心瓣膜置换患者,分别在麻醉前、腔静脉插管时、主动脉阻断30min、主动脉开放后10min、1h、2h、4h、14h时采集桡动脉血,测定Hct、IL-6、IL-8、IL-10。结果:PCB心瓣膜置换期间的IL-6、IL-8、IL-10变化基本一致;与麻醉前比较,主动脉阻断30min时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10min时显著升高(P<0.01),高峰期位于主动脉开放1-2h时,然后逐渐回降,主动脉开放24h时已接近基础值(P>0.05)。主动脉开放2h、4h时的IL-6值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关;主动脉开放2h时的IL-6值与CPB时间相关;主动脉开放10min时的IL-10值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相关。IL-6、IL-8、IL-10三者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后无并发症的CPB心瓣膜置换可促发抗炎症细胞因子反应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反应;独发细胞因子反应的因素虽然较多,但其中以缺血再灌损伤为最重要的独发因素。

  • 标签: 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循环(CPB)中应用氨甲环酸(TA)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麻醉中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TA组在CPB预充液中添加10 mg/kg TA,对照组在相同情况下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凝血指标、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心肌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TA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与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P<0.05),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手术前,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组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麻醉中CPB应用TA可以有效抑制纤溶系统作用,血液保护作用显著,能够减少手术完成后输血量,同时保护患者心肌。

  • 标签: 氨甲环酸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置换 血液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 重症心脏瓣膜病 患者接受 瓣膜置换 手术对应 麻醉处理 方法 。 方法: 下面文章内容 2017 年 01 月 --2020 年 03 月在 本医院 拟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 28 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 予以指标相关数据统计,针对全部患者都实施瓣膜置换手术对应麻醉处理干预 , 记载麻醉成功情况及死亡情况、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分析麻醉诱导之前和麻醉诱导之后的平均动脉压指标具体检测结果、心率指标具体检测结果 。 结果: 成功麻醉 占 100.00% ; 麻醉诱导之后的平均动脉压指标具体检测结果、心率指标具体检测结果 比较 麻醉诱导之前对应统计内容 下降 ( P<0.05 ) ; 主动脉开放之后 出现 心脏自动复跳患者 78.57% , 一次除颤干预后出现心脏自动复跳患者 17.86% , 两次除颤干预后出现心脏自动复跳患者 3.57% 。 结论: 将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手术 的 对应麻醉处理 做好非常重要,有助于提升其成功麻醉情况,促进其心脏自动复跳 。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ERAS在县级市医院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34例患者临床资料,在围手术期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观察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值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级别医院平均值。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围手术期实施ERAS护理,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ERAS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间长,要求严格,患者要经过保温、降温、复温三个过程,所以体温的护理在手术中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手术过程中留意手术进程,进行准确及时的体温护理结果患者保温、降温、复温顺利,未发生冻伤等不良事件,及时复温保护心脏功能结论合理的中体温护理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 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7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从心理、饮食、服药、睡眠、运动等方面进行早期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早期康复护理能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乌司他丁组(UTI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UTI组于切皮前微量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0.5×104 U/kg,NS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均在1 h内输注完毕。分别于术前30 min(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及术后1 h(T2)、1 d(T3)、3 d(T4)和5 d(T5)时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单核细胞-血小板黏附(CD42a+/CD14+)、单核细胞活化功能(HLADR+/CD14+)的表达。于术前1 d和术后30 d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根据Z计分法计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与NS组比较,UTI组患者T1~T3时CD42a+/CD14+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UTI组患者T3~T4时HLADR+/CD14+表达则均明显升高(P<0.05)。与NS组比较,UTI组患者术后30 d时霍普京斯视觉学习测试(HVLT1)和数字广度测试(FSDT)评分均升高(P<0.05)。NS组有15例(30.0%)患者发生POCD,UTI组有5例(10.0%)患者发生POCD,与NS组比较,UTI组患者POCD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调节其免疫功能状态,降低POCD发生率。

  • 标签: 乌司他丁 免疫功能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瓣膜置换以及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在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重症心脏瓣膜患者中选取 5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9例。对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对实验组行针对性护理。计算 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心理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明显( p< 0.05);实验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 2组数据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瓣膜置换以及护理干预,心理状况明显改善,将护理质量提升,控制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相应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更少,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行全面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的比较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CVR)后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或瑞芬太尼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择期行体外循环下CVR的患者90例,术后返回重症监护室(ICU)进行镇静。根据镇静剂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组(DK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组(DR组),各组45例。其中DK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2~0.7μg/(kg·h)、氯胺酮0.3~0.5mg/(kg·h)静脉泵注;DR组右美托咪定用法与DK组相同,瑞芬太尼以2.5~5.0μg/(kg·h)静脉泵注。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心率(MHR),并分别于镇静前(T0)、镇静后2h(T1)、6h(T2)、12h(T3)、24h(T4)检测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记录在ICU期间患者谵妄情况,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及氟哌啶醇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T1~4时2组患者S100β及NSE水平较T0均显著降低(P<0.05),且相较于DR组,DK组在T1~4时的S100β及T1~3时的NSE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前2组患者MAP及MHR差异不显著,镇静后DK组患者30min~9h的MAP及30min~8h的MHR显著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K组患者MAP及MHR较DR组波动较平缓。与DR组比较,镇静过程中DK组患者右美托咪定[(374.3±52.7)vs(504.6±69.3)μg]、地佐辛[(9.6±2.7)vs(15.6±3.3)mg]及氟哌啶醇[(29.7±3.2)vs(46.6±3.4)mg]、低血压率[6.6%(3/45)vs24.4%(11/45)]、心动过缓[4.4%(2/45)vs20.0%(9/45)]、苏醒时间[(457.2±14.5)vs(504.2±16.9)min]、拔管时间[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氯胺酮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中应用低温体外循环(CPB)对异丙酚血药浓度、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实施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6例,静脉诱导麻醉,持续静注舒芬太尼及异丙酚维持麻醉。监测并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相关指标。结果异丙酚血药浓度在CPB后的2min开始下降,30min后上升到CPB前水平;各个时间点的CSI在CPB期间较CPB之前明显降低(P均<0.01),在CPB停止后恢复到CPB前水平,且在全部监测过程中,CSI与鼻咽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异丙酚血药浓度先下降(CPB2min后)至CPB前60%~70%后升高(CPB30min后)到CPB前水平;CSI在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较之前水平降低并在停止低温体外循环后恢复到之前水平。

  • 标签: 低温体外循环 麻醉深度 异丙酚 CSI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73-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护理对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36例中度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后,要为患者实行循环护理,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的现象,在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监护之外,还要按照医生的嘱托给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本组患者当中,有5个患者出现了低心排出综合征,一共有16个心律失常的患者,而死亡的患者一共有两个,剩下的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结论循环护理在临床上可以很好的降低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瓣膜置换之后的存活几率和时间,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因此其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当中是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

  • 标签: 重症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术后 循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ICU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接受瓣膜置换的5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干预组(26例患者ICU治疗期间接受全面、综合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6例患者ICU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有效率96.2%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6.9%,且并发症发生率7.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30.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瓣膜置换ICU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更确切。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ICU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