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3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戴晓伟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政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构建起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是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正确认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求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可以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政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责使命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绝不是毫无关联的两条战线,而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具有各自特点。因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将会使两股力量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实现1+1>2的效果,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

一、正确认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和辅导员管理、服务育人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了权威的论述[3]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就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这一“主阵地”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主渠道”在学校“三全育人”格局中,加强彼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同向同行、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4]

辅导员在一线,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也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多元,思想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理论的深刻度;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但由于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采取大班额理论授课,教学实践相对较少,他们对于学生的了解,一般仅限于课堂教学上,所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育人的精准度。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因岗位不同,在育人功能发挥上各有千秋,因此,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支队伍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协同,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深刻理解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打造思政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学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的教育对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二者共同的工作目标。这就为两支思政育人队伍确立协同育人机制奠定了基础。两支思政育人队伍在育人实践中,共同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造相互促进、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两者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加强沟通与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内在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各自独特的育人优势,但也存在不足。

辅导员在一线,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也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多元,思想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理论的深刻度;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但由于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采取大班额理论授课,教学实践相对较少,他们对于学生的了解,一般仅限于课堂教学上,而课堂教学时常出现低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影响率的“三低”现象[5],所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育人的精准度。

两者在育人功能发挥上各有优劣,如何进行优势互补,成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在驱动力。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并不是要消融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按照一个模式开展两支队伍建设,但是毫无疑问,两支队伍的优势和弱点又恰恰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

[6]

通过协同育人分别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时理论的深刻度、思政课教师育人的精准度,补齐其各自的短板,形成育人合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全局观出发,发挥思政教育各子系统合力育人的作用,避免“各自为战”。

当前,“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系统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率先达成共识,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再引导其他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中[7],从而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措施

(一)多措并举,激发活力

1.以监查促协同

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监督检查,有利于从制度上规范两支队伍在育人工作中,同心同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强化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合力;有利于提高两支队伍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合作程度,有利于为学校其他育人主体的协同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具体来讲,可依托教学督导部门,联合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开展不定期检查;学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常态化巡查;同时结合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去考察督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情况,从而达到在思政课教学、学生常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能够做到同频共振。

2.以考评促协同

科学优化后不断趋于合理的评估体系能够协调高校中各育人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的形成良好的协同,保证高校内部各育人要素之间的有序性,并进一步增强各育人要素所形成的育人合力,最终实现高校育人力量的有效整合和合理优化,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8]

一直以来,对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关注其各自的表现,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面对这一问题,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是两支队伍形成合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可将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听课课时、与思政课教师合作科研等作为量化指标,而思政课教师参与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等方面的工作纳入考核范畴。对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考核评价,可结合以上的指标进行学期或学年的量化考核,及时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从而确保二者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3.以激励促协同

在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中,明确要求高校应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而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中,强调把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作为青年教师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通过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及约束机制,可充分调动两支育人队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确保协同育人效果。

高校可设置将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纳入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考核,激发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驱力,从而确保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效。

(二)构建平台,夯实阵地

1.打通线上交流平台

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通过搭建线上网络平台,不断拓宽育人渠道。依托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客户端、主题网站等互联网思政工作载体建设,聚焦大学生兴趣热点、时代热点问题,加强思政课教育和辅导员与学生在评论社区互动,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政教育。通过沟通、交流平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同时也增进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2.打造协同育人基地

(1)加强协同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如红色革命圣地、革命烈士故乡、三线建设遗址等资源。采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育人的方式开展教育。可以利用入学教育、开学之初、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特殊结点,由思政课教师现场授课,辅导员组织学生前往、集体讨论、心得分享等开展教育活动。

(2)加强协同育人的实践学习平台建设

以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为契机,打造协同育人的实践学习平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分批次,可以边授课(与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授课内容),边让学生实践实训,从中了解基层民情,实际感受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工作情况等,丰富学生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协同育人的科研合作

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同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从合作研究中共同探讨促进协同育人的方法、机制。

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专题调查研究。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开展创新创业、科学实验、发明专利等的合作研究;针对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宣讲宣传等。

参考文献:

[1]刘菊.态度心理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7

[2]张淼.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20

[3]苏李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19

[4]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8-09-14

[5]刘丽萍.“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文教资料,2020

[6]胡绪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学术论坛,2018,41(4)

[7]周瑞葳,张琬琪.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开放学院学报,2021(16)

[8]苏李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简介:戴晓伟(1985—),男,重庆江北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团建设。

本文是2020年度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评价体系研究(203576)》研究成果;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一般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RW202004)》研究成果;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戴晓伟工作室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