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民生活环境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7
/ 2

疫情之下居民生活环境规划研究

王瑞彬 李彤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方面的变化。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公共空间景观的多功能性以及人与人的安全社交距离。

关键词】:疫情、自然

引言:在疫情发展之初,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些和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 集市、菜市场会成为公众的焦点。这些以利用城市灵活空余空间,本着就近、便利、临时、便民的原则,以出租摊位和经济核算方式为主导而设定空间布局的菜市场、海鲜市场,没有考量其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的人流分布情况、人员行为特征、主要流线关系,以及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数据和文本资料的留存。所以碰到突发事件,只能一事一议,判断和决策缺乏理性依据,更谈不到量化的精准决策,因为原本就缺乏数据的支撑。

一、疫情之下社会现状分析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拥有对美好景物的向往,这也就催生了景观事物的出现。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毫无疑问,从国家或城市的自然环境来说,我们日常生活的社区景观环境,是我们与自然关系最紧密的载体。那么在景观设计中,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首要考量的事情,社区景观应该带给业主体验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功能。

景观设计是健康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景观因其具备生态、游憩、休闲、娱乐、交往等功能,对促进和保障居民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有健康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自行车道及步行道规划、棕地设计、景观及绿地系统、环境公正、住房拥有及选择.土地集约利用和混合开发、污染治理、交通安宁策略、安全设施和犯罪防止措施等,其中,多项内容都与居住区和景观设计关系密切。在此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也开始高度关注“居民健康"。

二、当前疫情对于户外活动的影响

当前疫情对人们的户外生活影响较大。老年人群可能是疫情影响最大的一类群体,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喝茶、广场舞、太极、下棋、聊天等群体性聚集户外休闲社交活动统统消失了,生活中只剩下做饭、吃饭、睡觉、看电视、带娃等枯燥乏味的活动,甚至连买菜都由儿女帮其在手机APP线上操作完成,户外生活中只能开展不聚集的单独散步等活动形式,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居家办公、追剧、游戏、网购等构成了该段时期此类群体的生活行为,青年人已习惯了利用小区原先配套健身设施或小型跑道进行健身的模式,但由于该类配套设施缺乏相应的消毒、洗手设备,且部分区域位置不合理、占地过小等原因,也容易造成人员聚集等现象,疫情期间,不得不停下脚步。缺乏足够的户外锻炼,让很多青年人身体亮起红灯,“免疫力逐渐下降”“三高”“肥胖”等现象频频爆发,“在家办公比上班还累”成为普遍现象。疫情下孩子的活动范围、社交半径缩短了很多,生活方式也变得单一起来,网课、电视、刷小视频、游戏等充斥着孩子的生活。传统的与小伙伴的游戏也难以进行,虽然部分小区配备儿童设施和健身器材,但缺少相关消毒洗手设备。小朋友们还需趁人员不密集时进行锻炼。而一些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的小区,孩子们多随着成年人在家里进行“云锻炼”,长久下去,由于与户外隔绝,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同时,经常观看电子产品等行为也会对眼睛视力造成不小的损害,孩子们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怀揣着对环境的敬畏之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环境相处。生态环境系统不仅是由山河湖海湿地沼泽这些自然板块构成,也不止步于城市规划图上的绿廊和公园。人类活动越密集的地方,越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基底。正如景观设计学科的初衷:社区景观是构成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是联系自然景观的板块。

三、解决策略

新冠疫情后,在住宅小区中,无论是楼与楼还是楼顶,都要进行适当的绿化,结合小区的综合布局,设计好主题花园、中心花园以及各种功能性场地,形成遥相呼应的关系,突出景观环境的主题特色。对景观功能进行多元化,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最后,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景观的实用性和欣赏性功能,将住宅建筑与.生态自然充分结合,起到缓解居民生活压力的功能和作用。小区内的园林景观应该能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交流、休憩、娱乐、玩耍等功能,注重全龄化活动场地设计,营造生活化的氛围。应该将老年人与儿童的活动需求考虑在内,设置一定量的休息设施,供居民休息,建设乒乓球台、健身器材、覆盖无线网、棋牌桌等基础设施。在小区内的园林中建设基础设施能使人们在小区内进行一些活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维也纳的这座“距离公园”创造性地将社交距离纳入了考量范围内,并以人类的指纹为原型进行空间的组织。这座公园的设计师创造性的将安全的社交距离作为设计的指导方针运用在实际的公园设计中。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扩大,并且在对社交距离的定义也有了新的逻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试着结合这种趋势,去创新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以及探寻未来空间设计的可能性。我们也应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的创新出安全、科学和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海绵城市,破解城市之痛》[J]. 赵毅 中国勘察设计.2015,(7).

[2]《基于疫情背景下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 高希 空间结构.2021,1.


注: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LJ KQR2021016

作者简介:

王瑞彬(1998.09.13— )男,辽宁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李彤(通讯作者),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