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个性元素 干预说写课堂——小学低年级写句子教学随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3

植入个性元素 干预说写课堂——小学低年级写句子教学随谈

顾永丽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实验小学

在语文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往往以一个词来回应。此时,教师及时地干预他们的表达,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如“我觉得……”或“我认为……”。教师的干预为的是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表达的地位,遵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干预,相信学生在说话表达中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甚至质的飞跃。可是,笔者从一年级学生入手,经过一年的实践,收效甚微。在困惑面前,笔者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教师层面:在回应学生的表达时,教师只停留于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没有再次思考用怎样的提示语让学生再次有效表达,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现表达。有时往往角度变了,学生的思维会更阔,他们会更有话可讲了。

学生层面: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是纯真的,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可为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他们会“懒“到说一个词。曾经笔者也困惑于现在的孩子惰性真大,懒到话都不愿意多讲,用一个词来敷衍。换位思考,在对话活动中,学生的一个词说得是到位的,甚至是一针见血,这不是懒,他们是在思考,只是他们的思考是迎合老师的想法,不是自己内心的理解,而是在想“说什么”与“怎到说”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一个词的背后缺失的是学生的自我表达,缺失的是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无形中控制了他们的思想,真是可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低段学生的说话能力与写话能力是语言文字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学生如何真实表达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并切实地做好干预工作。

课堂是主战场,是师生对话的主阵地,是学生表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段,也是低年级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句话有效指导的有利时机。因此,笔者就从课堂入手,关注课堂的动向,剖析学生的表达,干预学生的说写。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化吸收,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为使学生有效地表达,笔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心理层面出发,积极利用干预手段,让课堂教学产生美丽的变身。

一、“点火”干预,不做“短路”的听众

每当遇上用新学的词语造句,课堂里“听众”往往多于“演员”,学生会毫不吝啬地把机会让给同学,等待着坐享其成。“听众们”不用担心自己语无伦次地表达,不用担心句子的好与差,也不用担心受老师的一番评价。让自己的思绪暂时“短路”,做个旁听者,不失为一件美事。最后好句子的呈现得来全不费功夫,都是现成的,一落笔得心应手。学生就是钻了个小空子,控制了他们自己的思维,抑制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成为“作业控”。

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首先用“鼓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夸大式的表扬,学生们立刻表现得洋洋得意,于是都跃跃欲试。

有时,一个词的造句的确有些无从说起,教师多角度地提示就相当重要。

如练习题:先组词,再造句。

荡( )

学生组词:晃荡;句子:水桶里的水直晃荡。(学生结合课文写的句子。)

教师立刻干预:“你能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文内容掌握得真扎实。你能换个词,相信会说得更好。”

一个提醒,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组词有:荡秋千、飘荡、回荡、动荡等。

这些词接近了他们的生活距离,写的句子也精彩纷呈。如:我和妹妹在小园子里荡秋千;红旗在空中随风飘荡;小亮美妙的歌声回荡在耳边。

从这个例子看出,学习如果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适时点火,就会燃起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各抒已见,总能看到美丽的焰火。

如果是一词一世界,那么有一句一菩提。

再者,让学生写比喻句,他们最喜欢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星星像一颗颗宝石”。这样的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挺不错了,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还是写这样的句子,明显说明学生的表达、写句子没有丝毫的进步,我们的教学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必须干预其中。

此时引导:“孩子们,这真是个好比喻,很恰当,但老师有个要求,你能把这个句子再说得丰富些吗?”

还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这个句子如果再加些好词好句会更好。”

也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把这个句号,改成感叹号,你行吗?”

教师灵动地给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悟性也真不错,接着形态各异的句子出现了:

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像一个大火球;

满天的星星像一颗颗宝石,好美的夜空啊!

给学生一点星火,他们能照亮整个世界,师生一定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迁移”干预,不能“单一”的积累

好句子离不开好词语,词语积累为的是习作时的厚积薄发。学习语文,运用是根本,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重在正确的厚积,准确地运用。当然,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一个过程,必须以积累语言为前提,以熟悉语言为基础,以运用语言为起点,以激活学生“相似积累”为源头。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正反两种思维方式来加以练习。

比如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让学生读读记记: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风和日丽、山清水秀、桃红柳录、鸟语花香等等。这些词足以让学生写好一篇歌唱春天的日记。顺着春天这个季节,赶紧让学生再交流夏天、秋天、冬天的好词。潘涌教授说道:“言语行为从来不是技术行为,而是一种生命行为,它绝对是一种心灵智慧和形态能量的释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不断开阔,输入的词语信息会逐步地进行重组、分类,并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输出运用。没有积累如何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用教师适时“迁移”式的干预,以促进学生的正向思维加以积累,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却不只是单一地积累,而是举一反三式的运用。

如果是顺水推舟式,那么有乘风破浪式。

同样,积累词语还可从逆向入手。在学习关联词“既……又……”时,教师呈现一组词:既能干又孝敬、既聪明又勤奋、既美丽又芬芳、既干净又整齐、既光滑又细嫩、既宽敞又明亮。

让学生把这些词送给相应的事物,如果说“既聪明又勤奋”主要是描写人物的,“既美丽又芬芳”送给花儿更合适,那么“既光滑又细嫩”可以用来形容的事物就多了。根据学生各自的体会,可以是人的皮肤,也可以是一块豆腐。这样的词语积累,要求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利地唤醒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意识,让他们能够享受语言,满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那种愉悦与成就感。这样的呈现又突显了个性。

三、“质疑”干预,不要“空虚”的表达

“水桶”一词,按常规教学,让学生造句,学生立马举手发言:“妈妈拎着水桶回家了。”又一个学生说:“妈妈拎着水桶去河边打水。”教师评价学生句子说得完整通顺后,试问:“孩子们,你见过妈妈拎着水桶回家的场景吗?”这一问,问得学生瞠目结舌。学生受课文内容的影响,编个句子很顺溜,可是对于一群城里的孩子,这一场景已属罕见,再了解,好些学生的家中连水桶也没有。学生说得如此顺口的句子脱离了生活,失去了真实性,这不就是到中高段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假、大、空”吗?原来在低段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种,想想都可怕。如果教师随着质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与水桶的故事,是啊,美术课上要用上小水桶,农村的奶奶常用水桶浇花,当句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时,学生的兴致也会不断高涨。

如果是真实的生活,那么有生活的真实。

有这样一组对话:

阿姨忍不住对他妈妈说:“孩子在这儿站半天了,您就给他买辆小汽车吧!”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学生的朗读只能做到流利这种程度,很难再读到文中去,于是教师适时质疑:“你抢着说了吗?”。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抢着说”这个字的作用。接着学生抓住这三个字,体会了人物的心情,也感受了人物的品质。教师在小结时讲道:“说话中掺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可往往在写的时候会忽略这一点,无论是表达,还是写话,都要关注语言外的东西,希望我们的表达与写作更具活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会有意识地提及“抢着说”。渐渐地,学生的表达中多了提示语,写话中多了心理描写。渐渐地,学生很喜欢,认为这是在享受语言,一个词能表达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自己的感受,个性的表达就是一种快乐。

四、“专利”干预,不写“盲从”的句子

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对一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特别是一句话,不管他说的是精妙绝伦,还是普普通通,学生便会人云亦云,占为已有。

比如在做练习时,有一个学生说:“小兵是个懂事的孩子。”老师表扬道:“你说得很到位,真好。”于是交上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就写这样一句,只有个别学生写:“小兵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小兵是个关爱父母的孩子。”学生又自动封闭了自己的思绪,把课堂上提炼出的孝敬父母、为别人着想、关爱父母都丢到一边。这样的情况遇到数次后,教师及时采用“鼓励”手段,结果收效也甚微。这时教师微妙地改变了策略,来一个强制性的手段。每次学生发表意见或说完一个句子后,老师便口头发一个“专利证书”,这个句子属于举手发言的学生了。得到证书的孩子喜出望外,很是自豪。教师再次跟进,提醒学生当你落笔写句子时,请不要抄袭其他同学的专利句子,从另一个层面告诉每个学生,你必须努力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好句子。鼓励是一种方法,激将也是一种好办法。好胜心强的学生便会开动脑筋,在大脑中快速地搜索素材,大胆地表达,争先恐后地抢夺“专利”。这样,教学目的达到了,效果也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是多么幸福的一举。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因为写话,我们可以闻到纸香、墨香、字香,还有思想的清香,闻到来自灵魂的香味,就成了幸福的人。”从孩子的自身出发,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思想,教师的干预意在自由表达,让每个学生运用个性语言,表达个性思想,抒发个性情感。不论叶圣陶先生强调写话需“求诚”,还是丹尼斯先生强调的学习重“过程”,都道出个性化写话的真谛:把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和勇气去表达;把信任交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温暖和智慧去创造。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2021年第7期,总第749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2021年第17期,总第759期;

《用右脑写作》 张家辉主编 辽宁白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