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高洁

大连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英语教研室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国内高校受众最为广泛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的重任。后疫情时代,更应开展大学英语在现教学改革和探索,树立正确导向,强化实践应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大学英语教学育人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思想政治课程的指责和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全体教师和课程的责任和使命。“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意思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或者依托通识和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坚定不移深化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相关精神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新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1.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20年5月28日发行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少必备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与育人目标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所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各大高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1. 疫情下大学英语课程现状

英语作为大学的公共基础类课程,疫情期间通常以考查课、线上课程等形式开课。后疫情背景下大学英语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衔接不紧密,考核模式单一、课程地位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主动性。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单一,课题教学内容乏味,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也在学校的被动安排下进行,创造性有待提高。

  1. 有效开展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

  1. 广泛共享资源,加强专业培训

首先,学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向他们传达国家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文件、领导人讲话等内容,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并鼓励他们撰写学习心得、加强交流。学校还可举办系列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育人。比赛的过程即交流学习的过程,其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次,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探索有特色、有意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和所有教师一起分享、共同探讨在各教学环节适时使用新型教学方法的心得体会,如翻转课堂、合作研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增强课堂活力。

  1. 关注政策变化,重视实践育人

教师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播,还要关注与学生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医药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医院、药房、药企、药厂,他们负担着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使命,而在抗疫期间,中医药的抗疫效果也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英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融入课堂教学,将国际上使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案例引入教学设计,模拟外企的招聘现场,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加强与辅导员、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保证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企业、医院中去,以小组合作、团队积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沟通交流,最终实现活学活用。

  1. 目标驱动教学,线上线下共育

英语语言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要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上,教师须以此为前提,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线下可依托课堂、社团组织、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将国情、党史、时事政治、理想信念等融入教学设计,在线上可通过教学平台、网站、音视频、直博等,利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学堂在线、TED演讲等优秀线上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学习偏好、学习时长、作业正确率和课堂参与率等数据,从而更好地进行线下教学设计,实现线上线下共育。教师自身可利用线上平台同名师进行零距离对话,学习他们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1.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英语在线教学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优化和设计教学内容,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汇到教学全过程,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盼。具体实践中,要创新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手段,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力度更强、效果更佳。将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好,围绕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思考和准备恰当的切入议题,找到英语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平衡点,在课堂讲解、课堂提问、课堂探讨、课堂总结等各个环节穿插设计相关内容和问题,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细分方面,可以把各个单元、每篇文章、每个主题等作为教学单位,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充分挖掘其中同”思政“教育直接相关的素材,与此同时再通过查阅外文资料、调研、探访等方式选取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文材料作为辅助素材。结合当前实际,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家主流媒体,以及BBC、法国新闻呢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报道中,真实讲述和评价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凝心聚力的政治优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这些报道素材从不同角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体制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以及在全球抗击疫情斗争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大国担当精神。

  1. 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评估“课程思政“成效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无论是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忽视了“思政“元素。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还沿袭传统的以”考试“定结果的方式,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尚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单一考核评价到”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从学生学习效果单一考核评价维度,向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等多维度延伸,建立能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其次,对英语知识的考核上增加日常考查和比重,具体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情感、思想道德,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作业、单元测评,以及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思政“方面的考试内容,例如阅读理解和作文可以围绕”思政“主题设计题目和考察内容,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再次,可以在平时的在线教学课堂上增加学生个人展示和群体互动环节,比如”思政“主题演讲、交流讨论、剧情表演等口语能力展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自我突破、探索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更加开放的途径,先在学生之间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

“课程思政”是一项持续、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教学的立德育人的价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线教学改革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在线教学,青年学生掌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等知识,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信仰,增强了社会身份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促进了自身道德修养和语言素养的共同提高,提升了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2. 张巨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20,(1);94-99

  3. 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单洁,卢光跃 ,田巧娣.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J】.高等学刊,2021(5):189-192


作者简介:高洁(1980-),女,辽宁大连,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