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创意劳动课程再构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信息技术支撑创意劳动课程再构的思考

陈丽媛

温岭市 松门镇中心 小学


【摘 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校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应运而生。为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未来,本文对信息技术支撑创意劳动课程再构进行思考,以期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锤炼创意劳动教育办学特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校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应运而生。为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未来,我校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创意劳动课程再构,以期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锤炼创意劳动教育办学特色。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指导纲要》思想,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与学校创意教育理念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意劳动教育模式,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在原有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特色项目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品牌项目,进行项目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形成完整的“创意劳动教育”。

  1. 创文化—向着阳光生长

“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教育信息化2.0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教育价值、文化的重建,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信息化归结于人才能发挥出效能,是为了人的发展。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朝阳最早升起”的东海之滨,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为保护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加强农村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早在2005年,我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坚守,手工艺术特色打造出了“创意教育文化”。创意手工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创意教育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

在“向着阳光生长”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正尝试利用本地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拓宽主题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活动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善于劳动,长大适应各行各业的劳动。

二、创课程——课堂和项目相结合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尊重规律,发挥创造性。学校要从课程体系去打造,对照学校现有的劳动课程,包括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要规范开设,积极开发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内容不少于二分之一以上。创意劳动教育以“任务导向性”为理念,课堂讲授和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完成一个具体项目,可以是一项服务、一件物品或产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融合各种学科知识,辅以一定的技术支持,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中。

“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能替代。我们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与组织迫切需要与时俱进。课堂讲授和项目学习相结合,以成果为导向,运用互联网的资源与工具,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深受学生喜欢,可以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可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合作,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1、资源共享

越来越多的在线资源与工具,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实施路径。“教室里和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好……”一根 网线,连接你我;一块屏幕,天涯咫尺。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我校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活动,进行线上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同步备课程活动”、“同步课堂活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远程专递课堂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意教育教学的能力。之江汇教育广场就有很多优质的免费的教育资源,在用好网络信息与资源的同时,我们更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创意劳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补充、整合,最终建成互动性强、多媒体化的资源系统。

2、微课开发

在线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老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现阶段,我们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制作成相应的网络课程。提早录制优质课程,系统地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

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劳动微课可以更好完美地呈现教师的有效操作示范,适当地放大缩小细节,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更可以为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提供新的途径。微课可以多次播放的特性更是使得教师优秀的示范操作得以保存,可以充实资源库。

三、创评价——线上线下全方位

劳动教育实践性强,如何呈现与评价成果呢?为促进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劳动实践,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赞赏与鼓励,我们应该多渠道为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教室、美术室和学校走廊都是一个小型展厅,美术室的墙上和柜子上都是展示学生作品的好地方。

利用二维码生成技术,将优秀劳动成果制成二维码,张贴于创意中心,各种主题墙……。 同时,学生参与项目服务活动过程的视频和创作出富有个性的项目作品照片也可以传到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订阅号、抖音。同时借助新媒体和新平台的传播效应,利用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四节,将创意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假期,我们都会布置劳动体验活动。最近几年,我们利用“美篇”“抖音”“钉钉”等来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学校大队部准备了抖音视频制作软件“剪映”的制作教程,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作品创作的技术培训。假期劳动,亲子行动,融入媒体技术,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班级空间、教师空间、之江教育广场等多种平台发布创意劳动成果。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原有的劳动形态不断变化,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接触前沿数字技术的机会:例如将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引入课堂,开设创客类社团课程,了解数字和智能劳动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合理的劳动价值观,以期适应数学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尹恩德. “互联网+”给劳动教育带来的四个启示[J].学校品牌管理,2020(2-3):16-17.

[2] 刘艺慧.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7(6B).

[3] 谢英. 儿童致远,创意世界——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课程建构[J].江苏教育,2017(42).

[4] 陆金磊. 基于生活力的“行知”拓展性课程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