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思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对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思路探析

孙溢泽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实践中被继承与发展的一项历史成果,意义深远。其中包括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对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转化

高校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仅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进,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课程尚未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两者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应需而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在全国高校展开,从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延伸。因此,对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探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其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渐入佳境,但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此方向的研究添砖加瓦。

二是职责必然。身为祖国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人始终认为教师肩负着历史使命与重任,应倾尽全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希望能为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献计献策,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进程助力。

三是现实所需。某些错误思想不断渗入我国,青年因其群体特性,对这些思想易接受且易传播,已然成为“高危”人群。如果不尽快加以指正和教育,对我国的发展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高职学生在青年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其来源及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现有教育途径与方法已逐渐显现出弊端。国家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以祖国发展与人民幸福为己任,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尚未满足需求,原因在于学校的工作存在漏洞,相对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轻视思想政治的教育,亟需实行切实有效的改进,课程思政刻不容缓。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本科院校已经进入探索阶段,有些地区和学校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职业院校进展缓慢,需要相关应用型研究的推动。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思路

1.明晰课程思政的特点

第一,课程思政我国特有的教育方法,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以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推动国家朝着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平稳发展。

第二,具有全融性、定向性和立体性。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学校,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协同,因此,课程思政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各自的价值以及整体效应最大化。课程思政在课程体系方面的结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纽带,各门课程横向并列实施;在教育层次之间的结构为纵向结合,从小学至大学,呈连续式上升。教育内容包括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能力,整体多元立体化。

第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思政课课程教育双向互助提升。课程思政一方面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政课的课程教育,增强整体的教育效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课程教育相融合,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了人才的内驱力与向心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推动了它的发展。因此,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发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

每个专业,除了专业知识,都有自身的专业精神和社会价值,后面两者都蕴含着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蕴涵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使课程更加立体,增加课程的价值,而不是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近两年,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超过了本科院校学生总数,意味着将有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出现在相关行业中,他们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专业课程中,爱国、敬业、奉献和工匠精神是共同的思政元素,除此之外,每类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元素,制造专业更需要奋斗精神,服务专业更需要服务精神。融合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课程,既丰富了专业课的思想性,又提升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使其超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增强与企业的互融。

近几年,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日益重视,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合作办学成为新的趋势。课程思政建设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的传授方面进行密切交流,而且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合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参与专业“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与企业进行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融合。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丰富了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