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萌芽美育计划”谈双减政策下的乡村美育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5

基于“萌芽美育计划”谈双减政策下的乡村美育发展

陈睿琪 郝怡宁 刘芝松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 辽宁省 大连市 116044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未成年人对素质教育呼声愈来愈强烈,青少年迫切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对比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尤其是美育。笔者立足于 “萌芽美育计划”团队两年的支教经历和项目调研,发现偏远地区乡村美育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育环境差、师资匮乏、美育观念落后等问题。基于以上事实及实践调研情况,本文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教育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实施添砖加瓦。

关键字:萌芽美育、乡村美育、乡村振兴

  1. 何为美育

美育,即“鉴赏美创造美能力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美养德、以德塑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推进美育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且能够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更不以学习掌握某类艺术专门知识、技能,并附带种种功利诉求为基本目标。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真正学会在认知美的事物、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艺术上的精神修养,精神情韵,意境格趣,美育更培养了人对于万物另一种思维方式,人可以将万事万物类比于一幅画面,远近高低、深浅前后、布局秩序处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文通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城市教育体系中,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重点在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孩子们在学好课堂知识之外,已经能够走进文学殿堂、剧场影院、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景,实现了美育的启蒙。

然而,在大部分偏远地区,孩童们受到的教育更多仅仅是应试教育,乡村的家长还是怀揣着“只要成绩好”的思想,忽视了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美育方面的教育。“萌芽美育项目”是一个由笔者发起的、教授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绘画的公益项目。通过网络直播课程,让学生们学习绘画,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开发创新思维。 我们创立萌芽美育这个公益项目,就是要尽自己所能为乡村美育的建设添砖加瓦。

  1. 艺术对于孩童成长的意义

艺术与孩童从古至今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不论是在 1940 年由四个孩童发现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还是当今宜家设计师利用孩子的画作设计作品,艺术总是将手中的天平倾向孩童的那一边,毕加索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在经历过系统的造型训练后,当今大多数艺术家的后半生更专注于向孩子们学习,像孩子一样的绘画,去寻找更为纯朴,真挚的绘画方式。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具备受到艺术教育后所谓艺术的、科学的观察方式,这种观察方式是大多数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频繁使用的,是我们的感官系统主动去捕捉人、物或空间,以及事务的现象、事务外部的联系、事务的各个片面认识。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含逐渐递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首先,感觉是人对任何事物的最直接的反应,是由主体的感官对内部或外部的环境所受到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的刺激后所作出的反应形式。其次,知觉是客观事物经过感觉后,大脑经过一定信息处理而做出的综合反应,它为主体提供的反应形式是结合过以往经验和现处环境的综合测评。最后,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和重组。表象的表现形式是本体对事物的打碎再整理,最终突出具有独特性的“再现”。感性认知作为理性认知的基础,是可训练的,是我们经过训练后观察认识世象、物象、事象的惯常方式。

而作为孩童,他们的观察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当孩童们面对事物时,他们会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比如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大头、小眼、长臂、粗腿、大脚等等,或者面对物体的时候——红色、圆形、滑溜溜等等,不掺杂其他固有色彩,仅表达对事物的原始纯粹感受,因此这就产生了与我们所学的艺术的科学的造型认知完全不同的观察方式,而这种最原始的观察方式就是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儿童绘画、部分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

  1. 固化教育

综上所述,如若孩童对艺术有着异常的直觉与灵感,那么为什么这些孩童成长后,并不是都成为了所谓的艺术家。在艺术与孩童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固化教育”。我们未来的艺术家,大抵都是经历过,联考或者校考,在此期间,我们绘画了大量的艺术上的应试作品,我们不可否认如此制度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积极意义,但是也绝不可忽略此类艺术考试带给艺术家们的附赘悬疣。

一位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之前总是需要摆脱掉一部分应试教育遗 留下来的“糟粕”,“糟粕”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相似。并不同于完完全全的照抄写实,孩童们的绘画作品大抵相似,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需求,并不是传统理论上的重型不重神。绘画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艺术家的初期思想, 而这与我们孩童时期所直意表达,突出个人风格的精神刚好背道而驰。

应试教育是规训,是束缚,是格式化。像福柯所说,“权力通过它而焕发活力”,“艺术”变成了对“忠诚”的考验,变成了“饿死事小,失学是大”的原则问题。它忽略了个人的特征,而强化了同质化的倾向。艺术最怕千篇一律!这 是我们为“成长”付出的代价。但是,我们需要孩童们之间的艺术作品是“有距离的”,也就是艺术加工,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的前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抽象主义、形式主义、和一切违背美的规律以及艺术规律的事情。艺术需要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孩子的天性被压制,他们的艺术思维从而被禁锢,对于我们艺术的未来而言,可以说是春日不再。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萌芽美育项目虽说做不到完完全全的“退除”这的考核方式,但是我们竭尽所能的在孩童小学期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发他们的思想, 多元化的打开艺术思维。

  1. 孩童思维

如果想要全面的了解孩童,并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教育,首先我们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在孩童玩具销售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将所售商品放在孩童视觉的水平线上,孩童的视角不仅仅是身形高矮与成人不同,更多一部分是心智上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感以及未知感。有的孩子们常说不想长大了,因为长大对一切就不好奇了。成长之所以变得不可信任,是因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接受规训的过程,他的结局是让所有人变得一致,变得“规范”,而孩子,则是最具有个性和好奇心的。

好的艺术与坏的艺术的区别,就像孩童思维和成年人思维的区别一样明显。福柯曾说,“在一个规训制度中,儿童比成年人更个人化,病人比健康人更个人化,疯人和罪犯比正常人和守法者更个人化。”而艺术就是十分具有个人人性化特色的一种情感表达。在上文中曾经提及,在接受应试教育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绘画视角都变得雷同。当艺术的世界充斥着相似的作品这又与打印机有何区别呢?孩童的思维极具发散性,这是因为在他们面前,条理清晰的世界重归模糊、神秘,拘束性的规则失效了。我们当然无法回归孩童时代,也不鼓励人们成为疯子和罪犯,但至少在艺术这个特殊的世界里,这个想象力的世界里,我们努力去打破规则,去从孩童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思考问题。

萌芽美育项目在教学中,不抑制任何一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思维绘制出任何绘画作品,可以做出任何形式的手工作品,艺术无界,思维无边。


  1. 乡村美育的问题

  1. 社会问题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国家的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山区、市区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美育方面尤其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更加重视教育,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较为充裕,学校有资金去开展高质量素质教育课程,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美育学习的机会。

乡村美育经费少,相关硬件设施匮乏。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在教育经费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将其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到教室、操场、课桌等基础硬件设施上,基本不会考虑购置美育相关设施。再基于相对不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乡村学校的美育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孩子难以接触到成体系的、专业的、完备的美术课程。

偏远地区乡村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发展缓慢。由于经济、地域、文化等方面限制,偏远地区乡村教育发展所需资源较为匮乏,缺少教育专家、名师等领军人物带动整个教育行业创新性发展。因此,该地区的教育,尤其是美育长时间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学校仅仅是响应地区教育部门的指示完成对应任务,并不能够真正的素质教育。

  1. 学校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学校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硬件设施方面实现了跨越式进步,新课桌、多媒体、塑胶操场等硬件设施逐渐普及。然而,乡村学校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美育观念落后。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在一些城市和地区也真正地实现了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偏远地区乡村教育来说,实现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普遍实行地依旧是应试教育做法。这种现象在乡村中小学广泛存在,而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愈低下,情况愈加明显。上至学校领导者,下至授课教师均重视升学率,再加之美育资源的限制,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组织美育活动之中,有些学校的美术课甚至为语文、数学、外语这些主课让道,从而导致孩子接受美育的意识薄弱,审美观念落后。

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打击教师和孩子的积极性。通过笔者的调研走访,发现美术、音乐等课程不纳入班级评比标准范围内,而且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评奖评优也会偏向于主课教师。中小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教师评奖评优的占比较小,导致这些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逐渐分散课堂上的精力。在期中、期末评奖评优时,孩子在主课上的成绩和表现所占比重较大,在其他学科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如此导致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轻视美术、音乐等课程,在这些课堂上不认真对待。

乡村美育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及学历普遍较低。就笔者所在团队对接的学校而言,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两位美术老师,而且并非是专职教师,只是其他老师兼职,无法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美术课堂之上。偏远地区乡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基本上是兼职或外聘,这些教师自身并不具较强的专业本领,甚至连基本的美术知识都不了解。因此,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就是简单的说教,照本宣科不能遵循孩子发展规律,不能尊重孩子独立个性,无法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反而让他们产生厌恶心理。

  1. 家庭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愈加明显,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些劳动力在城市处于边缘性地位,仅通过务工无法时间家庭的整体迁移,所以只好将孩子留在乡村,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照看。从全国来看,这些孩子约有6102. 6万人,占所有农村儿童比重达37. 7 %,占全国儿童的比例为21. 9 % ,且大多分布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1]。由于文化、年龄、经济等方面限制,偏远地区乡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普遍不重视孩子教育,尤其是美育,他们只求孩子不缺吃短穿,身体健康。如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约束,导致他们不重视学习或无法得到家长的帮助,出现亲情缺失、学习较差、性格缺陷等问题,逐渐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偏远地区乡村家长教育观念偏差。一方面,受所在地区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在中小学阶段普遍追求应试教育,一切为了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长此以往,部分家长会错误的认为孩子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就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他们更愿意将金钱投入到提高孩子分数上,并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上,如此行为违背素质教育理念,违背孩子全面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仍存在少数家长坚持“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上学之后还是打工,不如尽早进入社会历练。囿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孩子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回报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城市孩子,农村家庭更可能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社会关系网络缺失等问题而接受读书无用论观念,[2]造成教育短视甚至放弃教育的行为。如此行径必然会对孩子教育成就和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教育理念,形成恶性循环。孩子的成长根植于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方向,潜移默化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一个缺乏审美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具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孩子。

偏远地区乡村家长教育方法错误,家庭教育氛围缺失。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可代替。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白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无法长期坚持亲自示范,甚至强迫孩子遵循自己的要求,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笔者调研走访发现,在空闲时间,部分家长喜欢邀请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喝酒,沉浸在娱乐活动中,却让孩子认真做功课或肆意玩耍。这种放任式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效果不佳,甚至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虽然,也有一些家长明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往往缺乏耐心,孩子在多次犯错之后,家长变激动起来,大声呵斥,甚至“棍棒伺候”。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40.92%的家长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没耐心和孩子交流; 50.06%的家长会打骂孩子;只有不到10%的家长选择从不打骂孩子。

  1. 乡村美育问题的解决方式

  1. 社会方面

国家和地方要重视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加大美术教育资源的帮扶力度,争取让每一所学校拥有足以组织较高质量美术教学活动经费。同时,鼓励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偏远地区与教育大市结对子,乡村中小学与名校优校结对子,共享资源,要求发达地区积极指导落后地区的美育教学,传授教学经验,加强沟通,实行对口帮扶计划,派送美育名师长期支教,增添落后地区美育发展活力。

  1. 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领导、学校、教师带头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下定决心改变嘴上说素质教育,而实际上强调应试教育的现状,清除乡村美育发展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学校完善管理体制,完备美术教学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合理使用经费。学校要保证授课时间,使得美术课程不被主课占用。将此课程纳入班级评优和教师评奖评优的标准范围内,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美术教师获奖比重,塑造全方位素质教育氛围,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发挥经费作用,保证美术等课程所需硬件设施,如画本、画笔、染料等,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材”可用,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动为美术教师提供专业深造的机会,鼓励在校教师进行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学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的美术课程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要提升专职教师薪资和待遇,吸引发达地区优秀青年教师,争取让他们留下来,为乡村中小学美育增添活力,使教学活动多元化。

  1. 家庭方面

在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的匮乏往往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到不到预期效果,从而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国家和地方积极发展地方产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返乡就业。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开展,乡村地区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偏远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人们仍依靠种植经济作物来赚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部分家长还得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孩子留守。所以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劳动岗位,形成多条产业链,使得家长在当地有工作,有稳定收入,逐步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国家颁布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愈来愈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身的责任,开始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该法律推动了全方位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日后仍需要更多更精细的法律法规来为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保驾护航,激发家庭教育潜能,以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社区积极开展家庭美育培训活动。乡村地区的家长平均文化水平不高,即使树立了美育的观念,也可能不具备指导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家庭美育方法和经验。这就需要社区发挥一定的作用,定期召集家长开展家庭美育培训活动,传授先进的思想和专业的知识,邀请优秀家长传授美育经验,提供家长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家长们不断进步,树立优秀的家庭美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1. 萌芽美育计划——振兴乡村美育的实践

  1. 项目设想

《荀子·致仕》,“美意延年。”人生须有艺术,然后人生后有艺术,故最艺术之艺术,亦为人生。无论在任何条件下艺术都是人的精神产品,反过来又提高人的精神发展。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达到目的, 是潜移默化的陶冶。

在乡村实施艺术教育,我们可以浅换成一场艺术委托。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开展我们的艺术教学,如同艺术委托形式多种多样。每件艺术委托的创作本身与被委托的时机都不相同,因此每次艺术品的展出都应该是与艺术本身相契合的,这是一场艺术展览的特定性,也同时使他具有特定性,;而每一场教学就是一场艺术委托,我们作为教师站在策展人的角度上,对每节课进行设计,将课堂转化成一场艺术,每一堂课就是学生作为艺术作品本身,在互动的过程形成一次艺术展览,学生与老师间形成创作人与策展人的一次契合。

  1. 项目现状

2020年初,笔者所在团队设立了“萌芽美育计划”来探索振兴乡村美育的实践道路。萌芽美育组织名称意为在孩子萌芽时期进行美育启蒙,为全国各地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全面素质教育的机会,为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萌芽美育开创了在线美育支教新模式,借助人才、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突破传统支教所受的时间空间限制,联合大学生志愿者,为需要美育的偏远地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在线教学服务。截至出稿日,萌芽美育累计服务6所小学,累计线上授课时间达62课时,已授课于辽宁省本溪市碱厂中心小学、辽宁省本溪市东营房中心学校、辽宁省辽阳县甜水满族乡王家小学、辽宁省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五间房村小学、辽宁省辽阳县吉洞峪中心小学以及河南省商丘市赵庄小学。

62c2a2e0f2d7c_html_80cafee11c0a1d28.png62c2a2e0f2d7c_html_75a0c506b7f5d615.png

上课现场图 录播课现场

3.项目授课思路

课程内容标准分成,"造型·表现"、"史论·赏析"和"综合·探索"三个学段,以此来更有针对性的对同学进行授课。

结合与授课于不同学校和年级的志愿者探讨反思,我们定出了低年级于高年级两个线路的授课思路。

对于低年级同学,我们意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观察以及实际操作和体验,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的存在,可以用简单且直接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语言,采用简洁明了相对造型的语言进行学生自己的想像、创作和展示。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尝试各类,体验不艺术的语言表达语言,不同的媒介得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艺术媒介进行尝试和观察,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简单的手工课程,进行简单的折叠和剪裁,感受手工制作与其他美术创作过程的不同,观察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景观建筑又或者是不同的材质,简单的触摸和观察,也可以提高同学对艺术的认知,采用理论课程、主题介绍、视频欣赏和我学我画(做)的方式达到传授有道。

对于高年级同学,我们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此来表达简单基础的艺术造型语言,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有选择性的去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媒介,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已经存在的一定意义上自己的认知与间接,老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使他们可以运用艺术来基本的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认识,同时他们可以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结合学校和自己平时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62c2a2e0f2d7c_html_fab049e506ea3621.png

图为学生作品

结语

偏远地区乡村中小学美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我们需要从上至下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美育发展。学校、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质保量地完成授课任务,家长做好“守门员”,坚守底线,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观。从根本上解决美育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其人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萌芽美育将会继续努力,始终走在提升乡村美育的路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郭清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55-64.

  2. 黄政. 读书真的无用?——农村居民教育期望的形成机制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21,(06):54-59.

  3. 包永强. 浅谈贫困地区乡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J]. 考试周刊,2021,(34):6-7.


文章系大连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2210172D023)“双减政策下乡村美育发展前景分析”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