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黄婧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蒋家桥镇中心小学 湖南 衡阳 421600

摘要:学习迁移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迁移方法不够科学、迁移效果不明显、迁移不够深入等等。为了更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念,教师很有必要从创设情境,体会知识;灵活应用,迁移学习方法;新旧知识结合,实现正向迁移等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数学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可知,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除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之外也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这种学习可以是积极也可以是消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迁移就是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和后面学习的知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学习迁移,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纵观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可知,学习迁移的应用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1迁移方法不够科学

教师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方法不科学,因此教师更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内容的影响,比较常见的就是教学偏离轨道的问题。比如说教师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解不足,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迁移[1]

1.2迁移效果不明显

根据学习迁移的理论可知,教师看待某个学科的教学工作时应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够重视迁移学习效果,尤其是教师对迁移学习作用与含义理解不足,错误地以为迁移就是简单地移植其他知识,迁移的效果并不理想。

1.3迁移不够深入

学习迁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还需要长期且稳定的学科融合。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数学学科与其他科目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科融合进行渗透[2]。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而其他的知识仅是引出某个知识点或陪衬,对教学内容进行佐证,迁移工作效果不理想。

2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具有深远的应用意义,具体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2.1创设情境,体会知识

情境创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所学的知识[3]。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活动:“小明和妈妈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多媒体出示了2杯可乐、4个奥尔良烤翅),两个人平均分4个奥尔良烤翅,每个人可以分几个?如何用数字表示两个人分得的个数?”这一问题提出学生需要结合情境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比如每个人分得2个奥尔良烤翅,用2表示。紧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出示上述课件,并提出问题“将2杯可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多少杯?如何用数字表示每个人分得的杯数。”此时同学们回答“每个人分得1杯,用1表示。”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分披萨的活动,比如“有一个蛋糕,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多少,如何用数字表示?”此时学生回答“一半”“0.5”。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出分数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分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分数表达,比如上述问题中每个人分得“62c2ab3989761_html_15db2f42108876a2.gif ”蛋糕,实现知识的迁移目标。

2.2灵活应用,迁移学习方法

学习实际上是学以致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说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紧接着,推导正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将一个长为7cm、宽为3cm的长方形变成一个长为3cm、宽为3cm的正方形,让学生结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推导,最终学生可以总结出若长与宽相等,那么可以推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边长×边长,最后可以计算上述正方形的面积S=3×3=9(cm2)。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迁移的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3新旧知识结合,实现正向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思想正向迁移的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之外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4]。只有同化新旧知识才能扩展知识,提炼旧知识,在新旧知识中搭建桥梁,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目标。比如教学《倍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课件(4组苹果,每组2个、5组玉米,每组3根、3组西瓜,每组5个),之后提问学生:

师:“一共有几个2?”

生:“4个2。”

师:“每组有几根玉米,可以说几个几?”

生:“每组有5根玉米,可以说有5个3。”

师:“5个3可以从哪里体现5,哪里体现3?3个5从哪里体现3,哪里体现5?3个5和5个3有何差异?”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熟悉的食物出发,通过相应的情景拉近师生距离。在复习几个几中和本节课的“倍数”结合,帮助学生储备了“倍”这一概念的意义,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如此,学生在学习倍数相关知识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实现正向迁移的目标[5]

结束语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联系点,从而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迁移知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益青.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赢未来,2021(5):105-106.

[2]彭秀蓉.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8):55,57.

[3]李凤开. 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J]. 新丝路:上旬,2019(11):179-179.

[4]林思勇.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2021,18(19):200-200.

[5]彭丽娜. 例说类比迁移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界,2019(2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