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龙”式教研,推动思政学科教师共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主题沙龙”式教研,推动思政学科教师共成长

周烨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 邮编 255300


摘要 “主题沙龙”式教研,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研组织形式,有利于凝聚思政课教师的信念共识,坚定思政信仰;有利于助推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利于凝聚思政课教师价值追求。

关键词:主题沙龙 教研 思政学科教师



“主题沙龙”式教研是一种主要由同学科教师(可以有少数不同学科教师)参与,有“主题”引导的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经验沟通、资源共享的“沙龙式”教研组织形式。这种教研组织形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研组织形式。“主题沙龙”式教研组织形式能为教师们营造合作共享的宽松教研文化环境,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平等、共商,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都有可能成为“引领者”。但每次交流都有明确的主题,防止“漫无边际”的自由。

思政教研组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要有思政味。何为思政味?古板、枯燥、冰冷?这是传统的思政课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主题沙龙”式教研让思政活动变得灵动、活泼,变得有温度,变得有情有理;“主题沙龙”式教研组织形式,让思政学科教师感受到教研组的温暖,促进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推动了思政学科教研组的发展。下面以思政学科教研组每学期的四次教研活动为例,谈谈“主题沙龙”式教研对思政课教师成长的价值。

一.“思政理论学习”主题沙龙,凝聚共识,坚定思政课教师信仰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习近平主席说:“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

教学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讲出思政课的内涵、讲出思政课的魅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和情怀,要有讲好思政课的自信。

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坚定思政课教师的信仰?“思政理论学习”主题沙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学习内容丰富。习近平3月18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措施的通知》等中央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是思政教研组的理论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多样。个人自己学、青年教师领着学、教研组长带着学;学后谈感受、聊心得,都是思政学科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主题明确。每次学习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何做好“八个统一”交流会,如何落实“四个引领”做学生的引路人交流会,“如何上好思政课”主题座谈会,“如何落实思政课中传统文化中德育理念”主题讨论会,做“四有”好老师主题演讲会,如何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德育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在落实“双减”中的作用等等。这些“主题”让学科教师的交流学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思政学科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主题明确的学习交流中凝聚起思政共识,坚定了思政课教师的思政信仰,理直气壮地讲思政。

二.“文化教研”主题沙龙,群策群力,助推思政教师专业成长

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集体行为对该集体中的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研组的组长如何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带领大家开展各种凝聚大家共识的主题教研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如何进行制度建设规范集体成员的行为,如何开展教研文化活动提高教研水平、实现价值认同,对学科教研组的发展和学科教师的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我校思政学科教研组,依据自己学科特点制定了自己学科的教科研制度,并悬挂于教研活动室。为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并体现学科特色,思政学科教研组进行了教研活动室的“硬”文化建设------墙壁文化,时刻提醒教师要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强、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研“软”文化是教研活动的核心。听评课、磨课、课例研究、同读一本书是学科教研组的常规活动。但不同的活动形式效果是不一样的。以评小张老师的优课《青春的情绪》试讲评课为例。我看似随意的说,“你选取的视频材料很好啊!从哪里找的?怎么想到用这个视频材料的呀?”张老师回答之后,我紧接着说,“我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你可以看看,对比一下效果,或许对你有所启示。”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其他老师也是看似随意地问,漫谈似的交流,(当然也是有依据有目标的问)却更容易地听到了授课老师的心声。授课老师也更愿意接受评课老师们的建议。事实证明,这种评课方式比以往那种板着脸、一脸严肃的表情评课方式效果更好。总之,评课老师们以沙龙或漫谈的形式让授课老师没有压力的回答,评课老师既了解到了授课老师选材的来源和目的,又减轻了授课老师的心理负担,为下一步让授课老师轻松地接受建议奠定了基础,还能增强授课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信。

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主题沙龙”式教研组活动形式,改变了以往同学科教师不愿意相互听课评课的状态,调动了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每月至少一次的学科教研组课例研究活动,各种或视频、或图文的教学素材的交流、教材资源的取舍讨论、各种或校内或校外的课程资源的处理等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的共建、共享,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科教研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整体水平。


三.“课题研究”主题沙龙,集思广益,提升思政课教师教科研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指校长——译注)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虽然教研组长不能像校长那样发挥作用,却也可以引导同学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其实,教师的劳动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科学研究会助力教学水平的提高,让教师改变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克服职业倦怠。

思政学科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思政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做到内化于心,更要引导学生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不要仅仅关注思政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如何做个“四有好老师”、如何做到“八个统一”、如何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德育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思政学科教师要研究的课题。因此,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一样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笔者作为教研组长,除了指导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外,以课题为抓手,带领大家一起搞科研。在进行《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时,引导教师们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研究。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线上集体教研交流,我与大家一起申请了淄博市思政课改项目《坚持“八个统一”提高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主题沙龙”式课题研究活动形式让大家心情放松、畅所欲言、相互讨论、争论,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形成了许多“科研成果”。如已经结题的市级课题《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优秀教学设计等。“主题沙龙”式课题研究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尤其是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经验交流”主题沙龙,团队协作,凝聚思政课教师价值追求

学期末或学年末的最后一次主题沙龙教研活动,其实是一次总结交流会。有时候会请区“首席教师”或市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名师给大家作经验介绍,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时候是思政课教师们分别谈自己的收获,包括教学收获与感悟、与学生的故事、上课的精彩表现、小组合作经验教训、教学中遇到的尴尬等等。沙龙式的交流,看似漫谈,实则是教师们之间的经验传承,循环指导;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既寄托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与厚望,也表达着年轻教师对老教师的感谢与感恩。

经验交流”主题沙龙,凝聚起思政课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做一个合格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总之,“主题沙龙”式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畅所欲言,彰显个性,展现风采。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先进理念介绍,为年轻学科教师提供了榜样,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让他们的职业规划更具体更明确;老教师的典型经验介绍,让年轻教师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提升学科素养和职业素养,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新教师“超前或时髦”思想的展示,为老教师的思想增添了活力,引领老教师与时俱进;刚人职教师的职业困惑心声的吐露,让师徒交流更加坦诚,师徒帮扶更具针对性,师徒结对更有意义。“主题沙龙”式教研活动让不同年龄的教师各显神通、各有所得、各有所获。主题沙龙”式教研组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推动了学科教研组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M].给教师的建议,1990,5:507.